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液化天然气错失良机 经历巨额投资后突然成鸡肋(2)

2006年06月19日 14:21

    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张和平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气源:误判下的软肋

  当中海油等巨头在购气谈判中祭出“中国市场广阔”的筹码时,中国之外的天然气市场的增长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扬让中国的这一筹码变得孱弱无比。

  5月中旬,消息传出,为中海油福建LNG项目提供气源的印尼东固气田意欲将价格上浮40%,既由原来的相当于每桶石油15~25美元的定价区间上浮至35~38美元每桶的定价区间。如果涨价成功,中海油为此要多支付约129亿美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通过海上运输的LNG用户,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和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而气源主要来自中东、北非、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日本是世界LNG第一进口大国,每年进口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

  “美国和欧洲在近两年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使用天然气这种更清洁的能源,他们新建立了很多LNG的接收站,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年前,美国对外宣称将新建22座LNG项目,其中5座已经获得批准。原本的市场供需平衡迅速被打破。

  此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加入到抢购LNG的队伍当中。目前澳能每年向日本提供1130万吨的LNG,向韩国每年提供50万吨的LNG。此外,据澳能董事长唐·沃特透露,土耳其、印度等地也在洽购澳能的LNG。

  在中国,2005年,天然气在中国能源市场上的份额约为2.5%。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天然气发展规划,这一份额要在2010年升至约6%,2020年至10%。照此计算,在未来10年内,中国对进口LNG的需求将达到每年2500万吨。如此庞大的需求量自然也会推动价格上涨。

  从价格来看,广东和福建项目按照当初的价格无论作为民用还是用来发电,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照目前的价格,加上民用的改造成本,已经不是普通居民能够承受得起的能源。

  “我们只能提供国内用户用得起的LNG,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却是国际发达地区的用户。”中海油集团办公厅新闻发言人刘峻山说。由于运输成本的原因,中国理论上能够用得起的LNG,也只有来自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和东南亚等亚太地区。

  此前,中海油一直冀望能够通过澳洲的高更项目为其在浙江和上海的LNG接收站提供气源。高更项目是澳大利亚最大天然气气田项目,由三家国际石油公司持有,其中雪佛龙持股50%。2003年10月,中海油曾与雪佛龙签署意向书,约定中海油将在25年内从高更项目进口8000万至1亿吨LNG,整个项目的交易金额将达220亿美元。但进入2005年后,雪佛龙坚持要提高价格,而中海油拒不认可。

  去年底,雪佛龙石油公司去年底宣布,已经与日本两家公司达成25年的出口合同,每年向日本供应270万吨的LNG。中海油只好眼睁睁看着这一项目被纳入日本公司囊中,从而不得不再次转向印尼为其上海和浙江项目寻找气源。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之后,除了接受印尼东固气田LNG涨价的既成事实,中海油已经别无选择。

  跃进苦果

  至2005年底,中国东南沿海共有10个大型LNG项目规划建设。同时,与LNG接收站配套的天然气电厂等下游设施也开工建设。考虑到无法落实气源的现实,据业内人士估算,3家公司估计有2000亿投资被“套牢”。

  近日,中海油宣布其福建LNG的接收港口开工兴建,计划明年10月1日试投产,12月31日正式运营。二期工程设计规模将达500万吨/年,将于2012年投产。项目主体包括一个LNG接收站、输气干线工程和8个用气项目。

  除了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也有大型LNG项目在建或在规划之中。中石油在河北唐山曹妃甸规划中的LNG项目就计划年进口LNG600万吨。“气源可能来自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天然气部副总经理乔元靖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配套的10万吨接卸码头已经开工。

  有专家分析称,中石油洋口港接收站和曹妃甸项目的开工的原因在于,如果长期不开工,项目就有被国家收回转让给其他两家的危险。按照LNG产业链的特点,在寻找气源的谈判中,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既可能是筹码,因为毕竟这是一个上下游连续性的产业;也可能是累赘,因为外方可能会认为中方已经投入巨大不可能放弃而提高价码。

  在国内,三巨头开始鼓吹天然气涨价,以期将来中国的消费者能够承受得起舶来的LNG,以免这些投资巨大的LNG项目在高价购气的情况下不至于一上马就亏损。但是,即便中国现在肯出高价钱,也未必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买到LNG。

  “世界天然气资源虽然储量很大,但是开采能力还没有上去,2010年之前并没有可供开发的气田,”剑桥能源资深分析师张驰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澳能董事长唐·沃特声称,澳能正在寻求跟中国其他公司的合作,也在跟上海等地的政府官员接触,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有更大的作为。但是现在并没有和中国公司开展实质性谈判:“具体要看中国会以多快的速度融入到国际能源体系之中。”

  而高更项目的竞购失利已经将中国的谈判弱势大白于天下。“现在就看公司的商业运作能力和对市场的审时度势了。”中海油集团办公厅新闻发言人刘峻山说。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颜格

[上一页]  [1]  [2]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