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创新
无论是去年的浦东还是今年的滨海,媒体在报道这两个热点区域时普遍认为,“中央只给政策不给钱”。据本刊了解,滨海新区此番获得了中央象征性的10亿资金来启动综合配套改革,但在政策上却支持颇多。
这10个亿,与戴相龙的融资能力相比,的确是个小数。这位担任过央行行长的天津市市长在其老本行上取得了深圳和浦东所不曾有过的突破。从而为天津获得了巨额的资金支持。
据本刊了解,戴相龙一手操办的“渤海基金”,将获得“授权”,可以从民间融资。这一产业基金利率高于金融机构所发放的国债利率。在滨海新区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前,渤海基金就已成功融资200亿以上,将极大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滨海新区获得的另外一项先行先试特权按照国务院(2006)20号文件的话来说,则是“对天津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优惠,深圳没有,浦东也没有,可见中央对滨海的扶持力度之大”,郭万达说。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正在就两税合一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15%为目前中国企业税收的底线,上线为普通内资企业的33%。根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说法,两税合一后,统一税率可能为25%。也就是说,低于统一税率的10个百分点就是中央给予滨海新区的补贴。
据本刊了解,滨海新区目前业已获得的先行先试权还包括集体土地流转和离岸金融。前者在广东已有试点,后者在广东、上海、厦门等地也在酝酿,并非滨海的独家专利。滨海新区2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可开发土地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和广东不同的是,滨海新区可开发的500多平方公里土地基本为盐碱地而非耕地,因此无须坚持“占补平衡”(即每占一亩耕地,必须在他处补充一亩耕地)的原则,无形之中,又将为急需建设用地的滨海新区节省大量成本。
据卢卫透路,天津方面已向中央申请但尚未获批的另一项先行先试权则是众所瞩目的自由港。
凡此种种,在国务院(2006)20号文件中都有所涉及,文件称,滨海新区近期的工作重点是: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进行土地管理改革、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给予天津滨海新区一定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
在郭万达看来,更进一步的先行先试,深圳、浦东和滨海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深圳方面也因此专程前往天津取经。但他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空间有限,三地如想进一步突破,在综合改革方面,“胆子必须再大一些”。
与众不同的新定位
与上海无可争议的长三角老大地位不同,建国以来,天津一直处在北京的阴影之下。“过去,天津也想和北京一较短长,但事实证明这不是共同繁荣的好办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对本刊说,“天津方面转变策略与北京联合后,不仅双方共赢,河北也从中受益”。
与北京联合的思路,已经被天津方面所广泛接受。“双方在产业上的错位互补有着巨大商机”,卢卫对本刊说,“例如,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优势就可以与天津的工业优势互补,天津也尊重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北京,希望在金融方面也取得合作共赢”。
本来,在去年年初,滨海新区的工业产值就已经超过浦东,一些学者预估,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将在工业和金融业上各擅胜场。但是,更为可能的定位是:现代化北方经济中心、国际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
伴随着滨海新区先行先试地位的正式确立,天津走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一项金额达70亿欧元之巨的项目将落户滨海新区,投资方为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据悉,今年10月,法国政府高层将亲临天津参加项目启动仪式。
另外,天津市已经计划将港口吞吐能力由现在的2亿吨扩建为3亿吨。“2亿吨已经是世界前十了,扩建后将带动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卢卫说。
作为未来的区域经济中心,天津市已经取得共识,不能再坚持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而要服务于整个区域。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杨中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