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成为旅游胜地
珍宝岛,这个距我岸200米,距俄岸300米的美丽小岛,因为1969年的那场自卫反击战而名扬天下。
落日熔金时分,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首先登上了乌苏里江边林木浓密的209高地。209高地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珍宝岛冲突时我方的坑道。从高地顶部极目远眺,已被不断上涨的乌苏里江江水所环抱的珍宝岛,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个两头尖,中间宽,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呈元宝形状的小岛,像块碧玉镶嵌在祖国的东北边陲。
每隔一段距离,乌苏里江两岸便会出现或红或白的两色航标。两国的船只便是根据这些航标随时“三点成一线”地目测调整,以确保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本国一侧航行。一路向左望去,邻国的山水尽收眼底,不时看见邻国的望哨塔、兵营或油罐堆放地。
快艇疾驰半个小时后,缓缓地靠近了珍宝岛码头。沿码头往上十米处便是白色的珍宝岛岛门,“中国珍宝岛”五个金黄的大字赫然在目。
进入岛门,一条长仅约20米的笔直小路被命名为“北京路”,另外两条小道分别被称为“上海路”和“南京路”。过了北京路后向右一拐,便是珍宝岛上边防军人的第一代营房。
第一代营房建造于1968年8月,为平顶石质结构,面积仅有20平方米。营房分为左右两门,两门处分别留有一幅白底红字的对联。左门处的对联为“以哨所为家/以艰苦为荣”,横批为“永保边疆”。右门处的对联为“身居珍宝岛/胸怀五大洲”,横批则为极具时代特征的“解放全球”。营房正面中间墙上装有一块黑板报,其通栏标题为“英雄的宝岛”,标题下便是将珍宝岛十大战斗英雄孙玉国、陈绍光等一一排列,十位英雄名册之旁写有一首小诗:“多少回风雨上哨,多少回冷月出击;多少回林中开怀,多少回壕中跃起;伏剑守国门的日子,一行脚印万千情思。”小诗之下配有一幅极有意境的粉笔画:一湾流水,满轮明月、几丛绿意……
于1975年7月建造的珍宝岛第二代营房格外醒目。这是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圆形碉堡式营房,面积为26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珍宝岛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就矗立这座营房房顶,此外,这座营房顶部还刻有“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八个红色大字并架有一口接收无线讯号的“大锅”。
珍宝岛的第三代营房已无缘相见。因为,在第三代营房基础上,第四代营房已于2000年8月落成。这是一座石头基础的两层砖结构小楼。
紧邻第四代营房的坡下是珍宝岛上的第五代营房。这是一处砖石结构的三层小楼。
三十余年间,珍宝岛上五代营房的变迁竟是那样贴切地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点。
随着高科技守边控边能力的不断提高,今天的边境巡逻已与以往的巡逻大不一样。边境无小事,需要24小时监控。过去,我们的哨兵是站在高高的哨楼上,手拿望远镜察看边情,能见度好时观察的范围也不过10公里。如今,岛上安装了边境执勤可视系统、红外线预警系统等监控设备,坐在室内就可以通过“电子眼”对边情实施全天候观察、分析,一有情况即可快速处置。
双鸭山军分区政委张宝华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如今的珍宝岛,包括蔬菜在内的生活给养全部由设在大陆的本部运来,每次送来的给养一般够消费半个月的。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岛上最先进的设施就是一部风力发电机。战士每天吃的主食是高粱米,副食每天都是‘老三样’——白菜、土豆、大萝卜。夏天喝的是江水,冬天喝的是雪水加冰水,听的是信号时断时续的收音机。如今,守岛部队不仅从江底接通了电缆,还配发了价值几万元的中型净水器,面条机、豆浆机、冰柜、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守岛排长夏冰峰告诉记者,现在岛上已有多名等级厨师,冬天大家也可以吃上10余种新鲜蔬菜,早餐每人都能吃上一个鸡蛋,喝上一杯牛奶,饭后还有一个水果,逢年过节还要举行别开生面的烛光晚餐,送上美好的祝福。
“过去官兵巡逻都是徒步。在没膝深的积雪中前行,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力气。如果赶上‘大烟炮’天气,西北风卷起三十多厘米厚的积雪迎面扑来,厚厚的皮大衣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巡逻完管辖的路段需要一天时间。现在好了,驾驶摩托雪橇巡逻一趟用不了20分钟。夏季驾驶巡逻车巡逻,就更快捷方便了。”哨长讲这番话时,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笑容。
当地的赫哲族语称珍宝岛内河岸边的地名为“公司亮子”,意为“打仗的地方”。当年打仗的地方,如今已是迷人的旅游胜地。(来源:《瞭望》;赵秀娟 李国利 张宝印)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