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二日电 题:王蒙自传《半生多事》:以自省的眼光看待历史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因一再拒绝各书店的邀请而显得更加神秘的王蒙,终于在此间三联书店开金口,首度与读者交流他的最新作品——首部自传《半生多事》。
王蒙早前就说过,七十岁以后写自传。所以十几年来,尽管不断有内地、香港甚至美国出版商相邀,他都没有接受。于是按照原定计划,去年满七十之后,自传的写作被提上日程。
自传三部曲
其自传分为《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三部。书名源于其二00五年写的诗作:“此生多事亦堪哀,九命七羊叹妙哉。误解方愁诚似巧,夹击复笑妒犹猜。河东皓月千山静,案底闲花四海开。大块文章皆胜景,逢源蜀道过蓬莱。”
三部作品的时间截点是文革结束和离开文化部,凸现了这两件事在其一生中的重要位置。按照王蒙的计划,一年出一部,到二00八年便可完工。
首先面世的这部《半生多事》讲述了他幼年到中年的记忆,因内容多有涉及“文革”而引发诸方关注。大量事件也是首次披露:写作《青春万岁》前后遭遇父母的离异,写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经历的风波曲折,反右中的心灵忏悔,发配新疆前后的人情微妙等等。其中三分之一多的内容是“放逐”新疆的记忆。
“正视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
以王蒙十四岁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而言,他积极参与中国革命历史的热情可见一斑,所以他不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被历史裹挟的人。
“我必须老实告诉读者我在历史中扮演过什么角色。我也扮演过推波助澜的角色,我也扮演过真理在胸自以为是,甚至不惜伤害别人也不怕伤害别人的角色,我也扮演真正正义和真正愚蠢的角色。我想要全面的、过硬的、自省的真实。”
他认为,中国人比较缺少自省精神,无法正视人和历史的关系。“像我这种年龄,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被冤屈的、受侮辱的;一个历史发展一段之后回头看,所以人全都变成了受害者、诉苦者了,所有诉苦的人都没有责任了。”
“我相信写回忆录中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把自己的责任写清楚。这样你不仅仅有讨债的权利,不光具有诉苦的悲情,如果能够有一点自省精神,写写自己对历史的责任,这样中华民族才会更有希望。”
不为尊长者讳
王蒙在《半生多事》中透露幼年家庭的种种,如以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来看,几乎可以用“忤逆”来形容。如父亲的外遇和不负责任、母亲的痛苦和由此引发的报复、大家庭的口角乃至动武,“这常常让我觉得很沉重甚至很痛苦”,王蒙坦言。
“写我的家庭,在别人看来好像是不可告人的事情,甚至没有为长者讳,是因为我并不认为这只是一个家庭、一组人物的故事;我的家庭实际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标本’。中国在二十世纪实际进入一个死结,童年记忆中我是死结的见证者,即使有些说得不对,但这回忆具有历史和心灵的双重见证。”
本着这一原则,书中写到了胡乔木、周扬等有争议人物。“只要用比较理性而善意的态度来写,还是可以把握的。”
即便如此,书中仍有些名字以字母代替。王蒙则表示,“这是我最大程度的真实,但它仍有限制,否则那也是不诚实的。写自传如果牵涉到旁人的感情、尊严和隐私,我必须有所考虑,要尊重别人对自己保留的权利”。
“人家已经够倒霉了,你还把那点儿事给抖出来,不好不好”,老头儿开着玩笑,旋即补充:“也许过几年再版这些名字就能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