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实用”成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务实直面现实问题(3)

2006年06月12日 08:28

  他们的迫不得已——靠实用课程增加就业砝码

  河北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小周和小李分别就读于该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高级文秘专业。按教材规定,高级文秘方向的学生除了学中文课程外,还辅修公文写作、行政管理等十几门文秘类课程。大一第一学期考试,小李特别羡慕小周,因为“他们比我们少考好几门”。

  但没过多久,小周就反过来开始羡慕小李了。那是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他们忽然发现,同样是中文系,高级文秘专业的学生受到招聘单位追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受到冷遇。这下,小周觉得不平衡了:“都交一样的学费,都是一个系的,凭什么差别这么大?”

  “大部分学生喜欢实用课程,这与他们的就业动机具有一致性,因为掌握了实用性的知识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专业课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学科的专业课理论性很强,在找工作中是不占优势的,大家的兴趣自然就偏向了一边。”张秋山说。调查发现,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依次是:“实用课程”(46.2%)、“专业课”(26.1%)、“实验课”(8.7%)和“思想政治课”(5.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学历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许多学生刚上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还有一些学生在读本专业的同时,投入到计算机、英语等各种考证的大军中,为的是给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

  小路是河北大学法律专业学生,她刚刚参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个证书的含金量不是很高,几乎是交了钱都能拿证。”他说自己很想找一份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但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只好拿资格证,做个敲门砖。小路的心态是“宁可拿了没有用,也不能到了用的时候没有”。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考过证,没有考过的数量极少。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几乎人人手中都有几个资格证、计算机证。“虽然不能说这些就是能力的证明,但在就业时,有肯定比没有强,肯定更容易引起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不少同学很舍得在这方面花钱,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在学习上的花费是必要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家长也都支持。

  对此,作为学生处处长的张秋山看得很清楚:“从一元化价值观到多元化价值观,从激情到理性,从重理想到重功利,几乎每个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所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要正视这些变化,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应该做的。”

  (据中国青年报;王树丰 许海涛)

[上一页]  [1]  [2]  [3]

 
编辑:邱观史】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