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少中国人都误认为眼镜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洋玩意儿,还称其为“西洋镜”。不过要是去宝昌路533号的上海眼镜博物馆看看,你就会对眼镜有彻底的新认识———今天上午,2006年上海规划建设的9大科普场馆之一的眼镜馆在宝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馆,原来中国人对眼镜的研究要追溯到东汉时期了。
虚拟导游陪伴参观
上海眼镜馆由市科委、闸北区政府和宝山路街道共同投资建设,是本市首个由社区主持建设的科普场馆。
据了解,此次上海眼镜馆还专门“聘请”了两位“虚拟导游”,一位叫作“格拉西斯(Glasses)馆长”,另一位叫“爱眼博士(DrEye)”。市民在眼镜馆参观的时候,无论走到哪个展区,都会听到这对“活宝”在不停地“吵架”,不过关于眼镜和眼睛的种种科学知识也在他俩的“争吵”
中表现出来。在眼镜馆一楼,不妨试试换一双模拟“动物眼”。通过鲨鱼眼,你会发现黑暗中的许多物体忽然明亮起来,黄色的光线还特别显眼,这便是鲨鱼眼中反光球细胞的作用,这样鲨鱼在海底才能获得更多光线;通过马眼,你会以为面前站着的人都是一棵棵活动的树,原来马只有蓝绿色觉;而借助鹰眼,你会发现世界变宽了,而且远处的细节都能看得很清楚。
东汉古镜价抵快马
据介绍,创造最早的光学论著、最原始的隐形眼镜、最早的凹凸镜片、最早发现眼镜医用价值的都是中国人。
在眼镜馆二楼,收藏了数十件从东汉到民国时期的各色眼镜,尤其是三把有放大作用的单片镶嵌镜,堪称“镇馆之宝”,他们大多是从国内唯一的眼镜收藏家、考古学家赵孟江处收购的。
以东汉“单片镶圆装柄放大镜”为例,有1800余年历史,镜片都是天然水晶,当时价格抵得上一匹快马,是达官贵人的玩物。南宋和元代的眼镜更为精巧,有铜框的、牛角框的、雕花的,甚至玳瑁框的,就连装眼镜的盒子都是蛇皮做的。而深黑色的明代“茶式镜”称得上是最古老的太阳眼镜了,据介绍,戴着它直接看太阳都不成问题。
此外,眼镜馆还用三维虚拟技术,还原了在中国出土的最早、最珍贵的东汉眼镜。
在眼镜馆还能找到一副“吴良才”眼镜公司在1719年开张时制造的眼镜。据介绍,像“吴良才”这种“前店后作坊”式的眼镜公司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眼镜馆里两架锈迹斑斑的镜片研磨机和脚架点焊机就印证了早期作坊里做眼镜的历史。此外,眼镜馆还展示了阻挡强光、消除疲劳的司机眼镜,能播放MP3的娱乐眼镜等。
来源:新闻晚报;作者:许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