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五月二十五日电 题:让红陶艺术打上壮族烙印
——广西艺术家卢权智与泥共舞十四载
中新社记者 王刚 陆畅
郁郁葱葱的榕树遮空蔽日,大小不一的陶器青蛙攀附房子内外,牛、鳄、燕造型的陶器挂满墙上路边……一走进广西南宁古榕山庄,这些被壮族民众视为图腾的物件就接二连三撞入眼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古的世界。
榕树笼罩的院子清凉静谧,庄主卢权智正坐在自己烧制的陶椅上,一身休闲衣着进行创作。
卢权智是壮族人,十四年前,他在欧洲游学几年后悄然回到故乡广西,在山野间买下一块十五亩的“观音坐莲宝地”。他雇来数名村民,植树造林、种菜养鸡、起屋搭窑,建起了这座中国最大的个人创作陶艺之地——古榕山庄。除了到山岭采集陶泥,十几年里,卢权智大多躲在这世外桃源与泥共舞。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制陶历史、神奇的壮族水土,把我带了回来。”卢权智抚摸了一下陶瓷青蛙,“我的心愿是用红陶艺术发扬壮族文化。”
卢权智这个良苦用心,更多倾注到他的儿女——这些大大小小的陶器身上。“丰收的壮乡”是卢权智的得意作品,这件大型陶艺品里,玉米、芭蕉、壮民,一起演绎着壮乡的丰收美景。
“这个未成型的陶坯,叫‘壮鼎’,似北方的鼎,又像壮乡的铜鼓,”卢权智阻止了记者的触摸,“创作‘壮鼎’,是为了体现我们壮族的铜鼓与北方的铜鼎一样著名。”
“还有为北京奥运而作的‘奥运和瓶’,瓶颈上雕刻的花纹是壮族的吉祥符号……在我众多作品中,最常见到的壮族图腾造型要数青蛙和牛了。”
忽然,滔滔不绝的卢权智变得激动起来:“倘若连自己的民族都放弃自己的图腾,我们壮族文化如何壮大!”
环顾山庄,大型陶器满眼皆是。“这个‘榕树桩茶壶’高约两米、这个巨型铜钱直径一米多,那个酷似青铜器的陶鼓也有一米五高……”坐在自己烧制的陶椅上,卢权智品了一小口陈年普洱,叹道,“可惜,它们都被我烧坏了。”
体积越大的陶器,在制作和烧制中越容易开裂变型,成为废品。在山庄的一小坡上,放置着废品花瓶、茶壶、陶钟、陶鼓等大件陶器,中间点缀着不少废品陶像和陶椅。这些失败作品,使得卢权智每天都提醒自己:心态平和,切莫浮躁。
在“烧”掉数百万家财及十多年青春后,卢权智终于在“陶瓷怕大”这个当今国际陶艺界公认的难点上有所突破,并开创了陶瓷领域中“大型镂空艺术”作品的历史先河。如今,他的红陶作品被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构及个人收藏;自重一吨的大型红陶艺术作品“百福”,获大世界吉尼斯最大陶艺作品证书;不少海外公司、富商屡屡前来,欲挖走卢权智。
“在古榕山庄的十几年里,创作灵感往往使得我半夜时分一跃而起,”卢权智说,“离开了故乡,我的创作灵感一定会随之消失。”
这些壮族元素,将伴随着卢权智的山庄、红陶,向世界讲述着壮族,讲述着广西,讲述着中国。正如卢权智所说,“陶瓷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族魂国粹,我们的陶瓷不可能输给外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