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个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与出生在甘肃、山东这样的偏远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要相差几十倍。近两年,高校招生的地域性歧视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重视,人们不禁要问:高考地域性歧视的坚冰何时打破?
高考竞争升级:由上大学到上名校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的高考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高教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有所缓解。按理说,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应该减轻了,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学生的高考压力不降反增?
淄博七中生物老师刘论先一语中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不是想有个大学上,而是要冲刺名牌大学。”他说:“我从教30年了,感觉学生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重。虽然高校实行扩招,但是本科分一批、二批、三批,差别很大,再加上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这些对学生都是很大的压力。在我们学校,学生第一年考上专科一般都不会去读,都要再复习一年,如果再不行就只能去读了,但最终也要走专升本、考研的路子。”
据了解,有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以重点高校录取率来考核学校,也促使老师和学生都把目光放在“重点”上。有的市地根据学校考上二本(本科二批)以上的人数排名次,二本以下的根本不算数。
学生、老师和学校都要冲刺“重点”,这样,学生的升学之路不是变宽了,而是相对变窄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而是越来越重。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曾宪文认为,高教领域现有矛盾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了上名牌大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凸显。
32倍之差,高考招生地域歧视坚冰难破
正如人没法选择出身一样,人们也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就是这种地域之差,在高考这件事上,也许将会造成一个人的命运差别。
由于北京、上海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名额投放大大向所在地倾斜,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例如,2005年北京文科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是486分,上海是497分,而河南是565分,四川是570分。去年,清华大学文理科调档分数线在北京分别为591分和615分,而在四川分别为652分和698分,分别相差61分和83分。近年来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各地招生分数差异太大造成的。
如果以总人口为基数来计算,北京有1500多万人口,今年北大(包括医学部)、清华下达给北京的计划共1020人;山东有9200多万人口,北大(包括医学部)、清华下达给山东的招生计划共190人。以此来计算,在北京,1.5万个人中就有1个人能上北大、清华,而在山东,48.4万个人中才有1个人能上北大、清华,机会相差32倍。
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贫困落后地区,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每年投放的招生名额仅二三十人,是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几十分之一。地域性的名额分配限制,把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孩子挡在了名校门外。
甘肃省招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名校在甘肃招生比例较少是一个多年存在的现象。近几年,虽然考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名校追加的计划没有明显变化,这使得甘肃考生在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录取比例非常低,相反录取分数线在各地名列前茅。
名校招生指标应该怎么分?
高校招生名额,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招生名额的地域性划分,一直饱受社会诟病。今年,中国政法大学宣布,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省人口比例确定,这样,山东、河南、四川等三个人口大省的招生指标都历史性地突破了百人,而去年这三个省的招生指标分别为92人、92人和60人。有媒体评论说,中国政法大学的此项改革可以说是解决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问题的“破冰之举”。
专家认为,目前国家部属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办法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当年适当照顾大城市的优先发展,为大城市优先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权宜之计,但是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效率优先已经逐步转变为公平优先,眼下对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尤为必要。
但是,高考招生指标的改革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要让国民平等地分享优质高教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三方协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专家认为,从教育公平的原则出发,部属高校的录取办法可以设计一种合理的学额分配方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分配学额,分配的依据应主要考虑学龄人口,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高考录取率的巨大差异。
曾宪文认为,应该承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确实存在差距,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既应该照顾到各地人口总量,也应该考虑到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可以在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基础上,设计部分权重系数,例如:万人口中知识分子的比例、人口素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等。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陈柳钦认为,在反思高考的地域歧视时要少一点冲动和激情,多一点理性和冷静,不要把公平的问题极端化。高考改革的方向,绝不是“全国一张卷,全国一道线”,而是“自主招生”。改革目前高考地域歧视的方法也不能一刀切,教育部直属院校、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政府所属高校等不同性质的高校应有不同的改革办法。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张晓晶 宋常青 周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