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疑就会进行质量检查
新京报:三峡建设有大量民工参与,如何确保质量?
曹:工作要做到前面,不能只喊口号。过去执行不到位主要因为标准不明确。
现场操作我们要求民工做到“傻瓜”化、明白化,清楚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我们还做了很多针对具体工艺质量要求的幻灯片,比如冲毛,要求民工清楚知道合格标准是什么。
但具体执行中出现偏差很难避免,只有通过及时检查修正,总结再修正,如此循环推进。我们每月都有质量总结例会,总经理参加,每周都有质量总检。还有质量总监巡视,有怀疑的地方就检查。所有的质量标准都会公布公开,这样给大家造成浓厚的氛围和压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京报:三峡总公司在民工工作环境方面有哪些具体安排?
曹:建设三峡的民工是掌握质量命运的人。过去民工都是风餐露宿,现在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不久前民工吃饭有了卡座式的食堂;流动厕所也安进了工地;夏天医护人员守在工地现场,为民工提供防暑降温的药品;我们还实施雇主责任险,这在国内也是首创的,保证工伤民工得到补偿。
每年三峡工程还开展“民工优秀建设者”评选,这是三峡建设者的很高荣誉。
过百创新项目领跑世界
新京报:三峡工程有哪些主要的自主创新成果?
曹:现在讲创新有三种,原始创新、继承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以后面两种为主。自主创新并不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三峡工程可以说是水电运用中各种技术的集大成。水电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以继承为主,但是申请专利,获得知识产权的也不是没有,比如二次封冷的工艺就是首创,围堰防震墙中的柔性混凝土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总的来讲,三峡工程可以定义为是一个创新工程,每个项目、指标都远超目前世界最高水平。不突破不创新,三峡工程肯定是建不了的,但在创新上一下突出太多,也是没有规范可以借鉴的,所以很多是继承和适当地延伸。
三峡工程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完成的伟大的创新,当然在这过程中并不拒绝与国外合作,邀请外国专家咨询、交流。但除极少数设备是国外引进,基本上还是靠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这也是我们比较自豪的地方。
三峡工程创新项目上世界第一的大约有100多项,现已经陆续获得的各种奖励也有上百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峡工程各方面都已经跨入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行列。三峡工程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国家复兴的标志,是对国人的巨大鼓舞。
长江航运里程总体增加
新京报:航运被列入三峡大坝的三大效益之一,修坝后对长江航运有什么影响?
曹:建三峡大坝之前,长江浅滩较多,尤其是荆江地区,浅滩是制约长江航道的主要问题,枯水季节更是告急,很多航道只能单行。修建三峡水库之后,对下游的调节能力得到加强。对于上游来讲,水速减慢,河面变宽,水深增加。
如此算来,长江的航运里程在修坝后是增加的。
新京报:有人担心修建水坝会阻碍航运,怎么理解?
曹:水库兴建之后,虽然航运过闸会花费一点时间,但是由于大坝上游的水路得到改善,总的来讲航运时间是缩短了。这与立交桥相似,虽然需要绕行,但是省去了等红绿灯的时间,所以说还是快了。
看长江航运应该立足全局,而不是孤立地只看某一个点。航运改善后,货船吨位提高,成本下降,安全性提高等都是有利因素。比如葛洲坝以前有好几条大的旅游船,枯水季节因为水太浅,根本开不到重庆。现在三峡蓄水后,就可以顺利到达重庆。现在长江货运单船最大吨位可以达到7000吨,而以前最高只有3000吨。
搭乘升船机可能收费
新京报:现在船只过闸需要多少时间?
曹:现在船只过闸需要3个小时,比初期节省了半个小时。随着船闸运行调度和操作熟练性增加,过闸时间还会有所缩短。
新京报:两年前,有专家指出过闸时间长主要问题在于船舶缺乏规范,大小不一很难编组进闸。现今三峡大坝对船只过闸是否有了限制?
曹:是的,100吨位以下的船只原则上不允许过船闸。
这也是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水运的优势就在于大宗货物,小型船只因为成本问题慢慢就被淘汰了。
新京报:国内目前的船只标准不一样,过闸时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曹:有,交通部有关于船舶标准化的要求。但地方上要求不一,船舶标准化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新京报:现在过船闸需要交费吗?
曹:不交费,船闸是社会公益性的,但是升船机的建设不排除将来收费的可能。升船机的建设成本很高,设计难度非常之大,但目前船客中,以旅行为目的的人减少了,而旅游人数却增加了。对游客来讲,本身就是观光来的,坐一次升船机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所以收费还是有可能的。
升船机肯定要建,只是时间要后延,而且兴建大坝时升船机通道的位置已经预留出来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