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现正在台湾牵动319乡岛内移民潮的新移民,绝大多数是出生在1946到1964年、年纪在40到60岁之间,而纷纷进入退休、或准退休阶段的台湾婴儿潮世代。
对这群超过岛内四分之一人口、总数约600万人的台湾婴儿潮世代而言,出生长大的城镇是第一个家。为了工作求学,他们往都市移动,都市是他们的第二个家。现在,逐渐进入退休期的人生第三阶段,他们又将开启一波新移民潮。
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再为了谋生、就业而移民,而是要寻找能实现一生中各种梦想的第三个家。
目前台湾地区婴儿潮世代所展现出来的退休规划面貌,已与他们的上一代有极大的不同;而且也将深深地影响目前30岁左右的下一代。
婴儿潮的父母那一代,在战乱贫困中成长,资源财富有限、教育程度较低,退休后多过着如美国心理学家提摩西莉瑞所说的日子:“退休就是退出劳动市场,回家打开电视机。”
但牵引新一波岛内移民潮的台湾婴儿潮,已经不甘于在家看电视、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他们通常希望有好山好水做为退休的布景。
妇运人士与作家施寄青,从正式退休前10年,就借着一年200场走遍岛内演讲的机会寻找好山好水。花了10年时间,最后她看上的是苗栗山上森林环绕的优雅南庄。
在烟酒公卖局服务20多年的徐淑贤,厌倦单调的公务员生涯,一退休就只身去澳洲自助旅行一个月,接着花一个星期收拾细软,便挥别台北,头也不回地到台东买地经营民宿“花墅”。
“每个季节、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时段的海,很新鲜!我吃饭、拔草、运动时都能看到海,喔,我不用吃饭也饱了!”徐淑贤一提到海,眼睛就亮起来。
除了地点选择外,对退休后要住的那栋房子应该长成什么样,台湾婴儿潮世代也极度讲究。
经过了三年的寻觅与了解,刚刚40岁出头、从事杂志代理工作的王颖珊(化名),选定了台东的都兰当做退休的地点。今年初,她终于买下了1900坪的土地,4月初兴奋的入籍台东后;现在她开始计划花两年时间想象与规划梦想中的住家。
“我要在基地上种植几棵大树?房子客厅要有一面大落地窗,可以看着宁静的都兰湾,要几个房间?……”想象过程已让王颖珊极为忙碌,到处参访别人的房子外,也一直探索自己内心需求。
好地点、好房子外,他们往往一个朋友影响另一个朋友,慢慢形成集体移居的现象。
台东的都兰慢慢形成退休部落就是一个例子。王颖珊是受开民宿朋友影响才变成台东人,现在她正在影响当设计师的朋友也移居都兰,就这样一个带一个地形成新移民部落。而且,通常他们并不是当地的隐士,而是积极希望参与地方,让地方更好。
施寄青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自从2002年搬到南庄后,施寄青在当地成立侏罗纪故乡营造协会,扛起社区营造与生态保育工作。一辈子都在搞运动的她笑自己:“没想到退休后还要继续革命!”
而台北县金瓜石的社区营造成果,也有外来移民的贡献。受到当地里长吴干正影响,许多外地移民、民宿业者,加入吴干正成立的社区工作队,常在清晨荷着锄头爬上三安社区山头,齐力把台湾仅存的矿业用引水道、水圳桥等古迹,从荒烟蔓草中清理出来,写下社区营造的典范。
(文章来源:台湾《远见》杂志,有删节 作者:林孟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