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在英国殖民主义者还没有把“日不落帝国”的版图扩张到南亚次大陆以前,印度是莫卧儿帝国(The Mogul Empire)的天下。
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是巴布尔(Babur)建立的印度朝代。官方语言是波斯语,统治者是有蒙古族血统的突厥人,是铁木儿汗国创始人帖木尔(Timur)的后裔,信奉回教。
1525年,巴布尔率军进攻印度,并在征服过程中,创造了奇迹,曾以1万2000人的部队打败了印度的10万大军。1526年,巴布尔攻陷德里,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建立印度历史上,文治武功远胜于孔雀王朝、笈多帝国的第三帝国——莫卧儿帝国。
除了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之外,巴布尔还是个伟大的诗人和园艺家。巴布尔建立帝国后,仅在位四年,但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巴布尔按照整齐的规划,修建了美丽的花园。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花园成为帝国每一个城堡、宫殿和陵墓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许是因为开国皇帝喜好文化艺术的缘故,帝国的前几任皇帝都十分重视帝国的文艺建设,给印度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今日吸引各国旅客、创造外汇的旅游资源。
胡马雍陵
巴布尔逝世后,遗体被运往当时还在帝国辖区内的喀布尔(现为阿富汗首都)安葬。因此,目前印度境内的第一座莫卧儿帝王的陵墓,是巴布尔之子、第二代皇帝胡马雍(Humayun,1530年-1556年)的陵墓——胡马雍陵(Humayun Tomb)。
胡马雍陵位于德里东部亚穆纳河畔,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在印度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墓体状如蹲坐,高大的拱形入口上面是一个球形墓顶,墓的四周环绕着排列整齐的花园。站在墓顶,可以远眺如带的亚穆纳河、古德卜塔和贾玛回教堂。
阿克巴陵
阿克巴陵又称“锡根德拉”(Sikandra),位于阿格拉北方约 10公里处,始建于阿克巴大帝逝世前三年,后由其子查罕杰(Jahangir,1605年-1627年)于1613年完成。17世纪末叶,因遭班达尔人侵袭,陵墓内的建筑惨遭破坏,遗留下来的古迹,寥寥无几。现在只留存地下室里的王陵,朴实简单。
陵墓前是一座高22.6米的巍峨大门,门上四角耸立着四个高达25.9米的塔楼。边上还有四个鼓楼。此墓是用回教及印度教建筑方法混合建成,也是由红砂岩砌成,四角衬以圆塔和白色的大理石,形成一灵秀完美的建筑。
泰姬陵
通体由白色大理石造成的泰姬陵(Taj Mahal),建于1631—1653,是第五代皇帝沙·贾汗(Shah Jahan,1627年—1658年)为纪念爱妻阿姬蔓·芭奴(Arjumand Banu Begum)而兴建的陵墓。
泰姬陵占地甚广,由前庭、正门、花园、陵墓主体以及两座回教堂所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圆柱形高塔一座,特别的地方是每座塔均向外倾斜12度,若遇上地震只会向四方倒下,而不会影响主殿。
无论在任何角度望去,纯白色的泰姬陵均壮丽无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两座泰姬陵互相辉映,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阿格拉红堡
巴布尔1526年打败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后,就在附近的阿格拉称帝。从此,阿格拉就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直到其后代迁都到德里为止。
作为帝国首都所在地,宫殿和堡垒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物。阿格拉堡(Agra Fort)就具备这两种功能,城堡周围护城河长2.5公里,墙高20余米,十分壮观。由于阿格拉堡是用邻近所产的红色沙岩为主建材,因此又称红堡(Red Fort)。
站在红堡远眺泰姬陵,堪称一景。据了解,沙·贾汗在被篡位的逆子奥朗则布(Aurangzeb,1658年—1707年)软禁后,失去了自由,只能在红堡远眺爱妃的陵墓,郁郁而终。
法第普尔·希克利(胜利之城)
法地普尔·希克利(Fatehpur Sikri)原义为胜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于16世纪精心规化的新都城,三面城墙,长6公里,有七座城门,是融合伊斯兰和印度教、耆那教的装置艺术的独特建筑。
胜利之城的修建过程简直就是个传奇:阿克巴大帝虽拥有后妃多人,但结婚多年仍膝下无儿。某日,他路过希克利镇,遇见一位自称能预卜未来的回教圣人沙林,便求他指点迷津。沙林预言阿克巴大帝将会有个儿子继承帝位,但必须遣送两个后妃住在希克利镇。
沙林逝世后,就安葬在胜利之城内。如今,他的陵墓已经成为印度的回教圣墓之一。
为了求得子嗣,阿克巴大帝干脆就在这里建立新都,后来信奉印度教的妃子果然生下一子,就是日后继承帝位的查罕杰皇帝。
法第普尔·希克利作为都城的寿命只有14年。由于水源不足,阿克巴只好下令迁回阿格拉堡,胜利之城一度成为废墟,被后人称鬼城。
来源:《联合早报》 图文:张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