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电 讯|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并非主要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是路还是梦?(2)

2006年04月10日 09:04

  产权人态度各不同

  资料显示,上海九成的城镇老人和八成五的乡村老人希望在家中养老。目前,上海有8.9%的老人独居,36%的老人与配偶单独居住,却不愿进入社会养老机构,由此可知,老人在决定养老模式时,观念的力量还很强大。

  观念之一,是传统的家庭和继承观念。“房子作为遗产的最重要一部分,总是要留给子女”。杨浦区政立路580弄的多位老人表示“以房养老,把房子养没了,难以理解”。

  观念之二,是老年人的生活观念。陈晟认为,“以房养老”主要目的是保证老人维持原有的“有尊严”的生活,但记者所采访的大部分老人认为“吃穿住用行样样不缺、偶尔还能出去旅游一趟”,这样就满足了。美国老人那样拿着“倒按揭”的钱“满世界转”,暂时不可能成为中国普通老人选择的常态生活。

  杨浦区国定路600弄小区一位65岁左右的大妈对记者说:“虽然我每月只有八九百块的退休金,吃饭什么的也够了,年纪大了也没什么更多要求。目前自己是有一套房子,但我不会把房子抵押的。”

  陈晟和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的一位专家,在采访时对记者明确表示,无论是从理性还是从情感方面考虑,都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陈晟笑着对记者说:“我想,我可以在退休前努力购买多套房子,而且多余的住房未必会留给子女。”

  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的人,往往不是建议推行该模式以解决中国养老难题的目标人群,他们大多有多处住房,收入不菲,预售给银行一套无所谓;而退休后收入急剧下降、退休前养老积蓄不足,理论上最适合这一模式的老人,却往往住房不多,更需要将自住房用于别的用途,例如留给收入同样不高的子女,留在手中以防疾病等。

  需要诸多先决条件

  作为一种新模式,人们对“以房养老”模式还是充满期待。要知道,当现在的少年开始老年生活时,也就是2050年左右,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平均每10人中将有3个老人。仅从数字推断,“以房养老”很值得推广。

  但是,实际推行“以房养老”模式需要诸多先决条件。陈晟介绍,尽管“倒按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国外,也仅仅是把它作为金融创新手段和养老补充手段之一,并不可能作为主要的养老模式。陈晟认为,要推广“以房养老”,有许多条件需要满足,比如:如何应对房屋土地使用权的70年期限、房产如何估价、倒按揭计划如何制订、如何激励和规范银行操作等。

  此外,每个人的生存条件也是决定这一模式是否实行的关健因素。

  记者调查了14位近一两年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对于“以房养老”的态度,其中6人表示愿意接受,8人表示不会接受。愿意接受的理由包括:生活质量要保证,可能没有子女,老的时候经济独立将比较幸福等。不愿意接受的理由包括:“儿子养老子,房子给儿子”是固有传统,如果儿子不养老子,老子还要靠房子养,那养儿子干吗?

  让青年人现在就思考养老的问题,似乎有些过早,但他们的所思所想透露出的信息和心态很有启示。(余荣华 李菲)

[上一页]  [1]  [2]

 
编辑:王菲】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热线:(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