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来自台湾的退伍老兵,家境富足,儿孙满堂。但6年来,他只身住在厦门,用退休金和经营旅馆的收入,资助贫困大学生;那些受他资助的学生,毕业后没一人来向他告别,他住院时,也没一人去看过他,6年来,他只收到过一张贺年卡,还没有署名——
厦门市集美大学太源花园学生公寓门口的广告栏上,贴着一张通告:“凡居住在太源花园南北楼之特困同学,即日起请持证来306室领取慰问金”。
记者指着那则通告询问路人。“哦,你说的是那个送钱给大学生的台湾老兵吧?”路人笑指远处楼上的一块绿色牌子,“就是那儿。”
走近看,绿色大牌子悬挂在二三楼之间,上书“家庭旅馆,住宿20元,休息10元,各房收入所得,全数用于扶贫”。
“这间贵宾房收费最高啦,一晚上30元。”家庭旅馆主人殷昌杰伸出三个手指比划着,笑呵呵的。这是一个略显简陋的家庭旅馆,七八十平方米的地儿,被三合板隔成四五个小房间,除了互相紧挨的床和桌子,房间里别无它物。所谓贵宾房,是旅馆里最大的一个房间,有窗通风,采光好。没客人时,殷昌杰就坐在这儿泡壶茶、晒太阳聊天。
这个家庭旅馆,原本是厦门市太源花园集美大学学生公寓南北楼三层的306套间。6年前,73岁的台湾桃园人殷昌杰只身来到厦门,租住在这里,用他的退休金资助周边的贫困大学生。
最初殷昌杰决定留在厦门,是因为这儿离桃园近,他想在这儿等待台湾和大陆实现三通,“到时回家就方便多了”。但在和周围学生聊天中,他发现,许多学生的家境很困难,于是产生了用退休金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想法。
起初,殷昌杰从学生公寓的值班员处获得贫困生的名单,再按名单发放补助。再往后,他觉得这样受助者的范围太小,便在公寓周边的墙上张贴告示,让贫困生本人来他的住处领取。
最多时,殷昌杰每个月固定要资助21名贫困生,每人每月300元。对于实在交不起学杂费的学生,每人每年额外资助 8000元。
有一次闲谈中,殷昌杰得知,有些贫困生放假留在厦门打工,好几年没回过家了。父母来看望他们,也没有合适的地方住。他就自己动手,找了些三合板,把住所改造成家庭旅馆,每晚收取10元到20元,并把这些收入也用来资助贫困生。
由于旅馆的收费实在便宜,再扣掉水电和房租,每月的收入仅有300多元。殷昌杰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说:“少是少了点儿,能帮一个是一个吧。你说对不?”
他听说学校的食堂里有一些贫困生总捡别人的剩饭吃,于是一下买了七八个电火锅,把贫困生召集到自己的旅馆吃饭。但这个免费食堂没办多久就“倒闭”了。
“开始来的人很多,后来他们受不了同学们的闲话,就越来越少了。”他拉开床单,电火锅横七竖八地堆在床下,积了厚厚一层灰。
旅馆外面的墙上,殷昌杰还贴了一张公告:“为特×同学发放免费早餐,请致电6068346联系,以便统计人数。”
每天一大早,殷昌杰就骑着单车去市场买早点,一买就是几十个馒头、几十袋豆浆。拎着,单手骑车回来,放在旅馆楼下的桌子上,供人自取。
“‘×’就是‘困’字,我怕写‘特困生’太刺眼了,伤他们的自尊心。”这些年来,殷昌杰一直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他和那些接受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关系。
他从来不会检查贫困生的身份证明,在路上遇见接受过他帮助的学生,也很自然地把头扭向一边,不让人家和他有打招呼的机会。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