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是圆明园西洋楼景观的中心建筑,在许多人心中也是圆明园的象征。但这里却上演着种种不文明行为:一些游客用涂墨刻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还有游客在圆明园遗址“贝壳喷泉”处上演“空中飞人”等等。近日,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向前去调研的北京市政协委员透露,出于游客安全以及保护文物等方面的考虑,圆明园大水法将限制客流。
保护圆明园不仅大有必要而且相当迫切,但通过限制客流这样的方式,怎么看都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其实,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的事情,并非圆明园独有,即使在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身上也不断发生着,可是并未听闻有“限制客流”这样的主意。而且,据报道说,每到周末,前来参观圆明园遗址的游客络绎不绝。圆明园本身是要为民众提供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进入圆明园的机会都被限制了,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不禁想起一则关于英国哈德良长城保护的旧闻。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与中国的长城平起平坐的哈德良长城,走的是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的路子。为此,他们在为旅游广告选择景点照片时,会有意识地避免长期使用同一景点的照片,间接地促使游客分流;对最热门的景点,则与有关各利益群体达成“可容忍的改变限度”协议。
要保护圆明园,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圆明园管理部门可以考虑设置签名板,为人们提供一个表达爱国情怀、抒发浪漫感情、记录参观经历的场所,既有效地避免“乱刻乱画”带来的破坏,也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而明显的破坏行为,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惩戒的方式进行。这需要圆明园管理部门主动地设置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加强自身的服务与管理能力。用“疏”而不是“堵”的办法,显然更容易收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一限了之的举措,只能说是一种惰性管理思维在作祟。更让人担心的是,限制客流的下一步是不是又要涨价?怕就怕问题没有解决,还无端滋生出新的矛盾来。
保护圆明园,限制客流既非灵丹亦非妙药,还是慎行为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艾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