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在民进党治下,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僵局很难化解
陈长文在海基会15年了。从开始的意气风发,到最后的黯然辞职,陈感叹:“哲人仙去,已无眷恋!废统既定,其会何附?以言以谏,不得回声!”
虽然有八成台湾民众认为海基会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在前董事长辜振甫与名誉董事长孙运璇去世之后,以民进党“立委”张俊雄为首脑的海基会已经失去了原先担当两岸交流的使命,在涉及大陆的问题上常常追随“陆委会”和“总统”,设置障碍,谈论“对等原则”。而陈长文作为创始元老,提出的无涉统“独”的建议,也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失望之下,陈长文愤然离去,但他亦表示,仍将持续关注两岸问题。
盛景不再
现在,问一个普通的台湾年轻人,海基会在做什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说起张俊雄和“陆委会”主委吴钊燮有何不同,大部分人也哑口无言。台湾大学的大三学生石祥对记者说:“真的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现在都是阿扁‘总统’说了算。”
但是15年前,海基会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之后的几年,台湾人也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海峡两岸的沟通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陈长文当时是董事长辜振甫的得力助手,很多台湾人相信,他也是海基会的实际操刀人。
海基会成立于1991年3月9日。当时,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逐步放开,偷渡走私、文书查证、财产继承、婚姻关系和经贸纠纷等实际问题开始困扰着两岸民众。需要海基会这样一个沟通机制。
海基会的成立,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国家统一委员会(国统会)”于1990年10月7日成立,研商制订“国家统一纲领”,并于1991年1月30日成立了“陆委会”。当年4月9日,海基会与“陆委会”签订委托契约,处理有关两岸谈判对话、文书验证、民众探亲、商务旅行往来、纠纷调处等涉及“公权力”之相关业务。
可见,海基会是在“国统纲领”的护佑下成立的,开始时也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局面,时至今日15年,该会一共促成了27次两岸之间的会谈。
“九二共识”与辜汪会谈
在海基会的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两次会谈应属达成“九二共识”的香港会谈和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
1992年10月26日至30日,时任海基会法律服务处处长的许惠佑与大陆海协会咨询部副主任周宁,就“公证书使用”及“挂号函件”问题在香港举行第二次处长级工作性商谈。期间海协会方面提出要就“一个中国”问题达成共识。后经双方不断沟通,于11月16日最终定案。
当时,海协会致函海基会,表示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将海协会的口头表述重点函告海基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它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海基会也将自己的表述公之于众,即“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识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此后,“九二共识”成为大陆方面对台湾问题的一个基础性认知,但遗憾的是,从李登辉后期到陈水扁,这一共识已经很少被提及,甚至屡屡被侵犯。
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后,1993年4月27日到29日,辜振甫和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辜汪会谈,实现了两岸交流的历史性突破,双方签署“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和“辜汪会谈共同协议”等4项协议。
此后,海基会和海协会继续在北京、厦门、台北进行多次事务性协商,包括1994年至1995年焦仁和与唐树备先后在北京与台北举行三次焦唐会谈,以及1998年10月14日至10月18日于上海及北京举行的第二次辜汪会谈。
坏日子和迷茫的日子
事实上,虽然1998年辜汪又在上海进行了第二次会谈,但是海基会的好日子确实只维持了4年。期间虽然有所恢复,但是良好的气氛已经被破坏。
1995年6月李登辉访问美国之后,导致两会协商管道中断。此后,由于李登辉频频发表令对岸不满的言论,海基会工作很难取得成果。原先已经确定的1999年秋天汪道涵访问台湾,也因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毁于一旦。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海基会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终止国统”之后,则更加式微,更何况海基会的董事长也早已换成了民进党人张俊雄。
面对现在的局面,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张五岳认为,海基会还是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在民进党治下),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僵局将会很难化解。因为从目前形势来看,陈水扁在2008年之前走“台独基本教义派”之路已成定局。在其“积极管理”之下,虽然海基会不会面临“国统会”的命运,但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