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0日电 125名中国广东的维和警察离开动荡的海地回到广东已有半个多月了。据《南方日报》报道,在前几天的维和总结会上,回忆起8个月的海地维和历程,回忆起子弹11次击穿了他们的营房的惊险情景———维和警察们纷纷慨叹:“出门不用穿着重重的防弹衣真好!”与警察们的话相对应的,是联合国颁发的125个沉甸甸的和平勋章,他们仿佛在诉说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历险。
国旗——险境中的精神支柱
广东省公安厅宣传处副处长陈卫国在他的文章《在动荡的国度里感受自豪》中这样描述海地的早晨:“太阳撒播着金黄色的晨光,新的一天充满希望和挑战。”
在美丽的早晨中,升国旗无疑是125名广东维和警察心目中最美丽的风景。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那一刻,是在国内升旗时所不曾有的感觉。”队员小徐这样说。
8个月来,防暴队先后承担了太子港太阳城、贝莱尔等高危地区定点驻守、搜捕和解救人质、机动巡逻、设卡盘查、要人警卫、重要场所守护及大规模游行警戒监控等多类勤务,共出警2500多车次,14000多人次,除日常勤务外,先后参与了近50次快速反应行动,制止现行抢劫9次,解救人质13名。
政委马伟灵说,8个月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险境,防暴队员都没有退缩过,没有给中国警察丢脸,而国旗,永远是队员们最坚定的精神支柱。
冷枪——随时面对死亡威胁
防暴队大队长彭云飞介绍,由于长期政乱,海地目前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去年3月以来,先后有45名海地警察遇袭身亡。所以,在海地维和,队员们每次出发执行勤务,均必须全副“武装”,以免遭受不测。
马伟灵介绍,防暴队刚到达海地的第一次驻防,就遭受到冷枪的袭击。当时队员们正在营房前的哨位上站岗,突然有流弹向营地飞来,把营房打掉了一个角,队员们马上警戒,但歹徒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在8个月的维和历程中,冷枪和流弹的威胁始终存在,所以队员们精神高度紧张。
“子弹11次击穿了我们的营房!”马伟灵说,在海地的维和历程,他们面临着很多挑战,因为海地作为第五类任务区,是仅次于伊拉克的“危险地带”,流散在民间的有4万支枪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挨冷枪。所以整个维和期间,他都要求队员们打醒十二分精神,保持临战状态,确保安全。
为了应付冷枪,防暴队员不得不每天穿上20多公斤重的防暴服。广东海警一支队战士赵振泉、吴春生深有感触地说,海地气候炎热,中午至傍晚营地内的平均温度在38℃以上,地表最高温度可达50℃,每次出去执勤时穿上防弹衣、带着钢盔、匕首、对讲机、机枪等等,大约有20多公斤重,全身厚厚的一层。经阳光一照,轻轻抬一下脚就满身是汗,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车子要是在路上坏了,也得这样全副武装钻到车底,那滋味没法说。
菜地——自力更生堪比“南泥湾”
出发前,防暴队员们上网查了不少关于海地的资料,知道那是一个战乱的国家,对危险早有心理准备。但队员之前认为,海地是一个海岛国家,和广东的饮食差别不会太大,可现实却截然不同,队员们在海地的8个月里平均一周只能吃上一回蔬菜,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队员们都患上不同程度的肠胃病,嘴唇干裂。
防暴队员梁海涛还牢牢记得到达海地第一天晚上的伙食:冰冻的猪肉和牛肉,饭后水果是当地土产的柚子,又酸又涩。大约在一个星期之后,防暴队员的饭桌上才第一回出现一小碟蔬菜。
为克服吃蔬菜难的问题,防暴队号召大家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地。经过研究,防暴队在营地西北侧开垦菜地,并引入“竞争机制”,设立样板菜地,为各分队划分了责任地,各分队在执勤之余,组织队员平整菜地,并播种、浇肥,种上各种蔬菜。海地的土地不肥沃,通菜长成后最长不超过20厘米,而且很老,至于南瓜和冬瓜,整整8个月才结了四五个果。虽然收获不丰,但队员们还是无比高兴,因为,他们有了一个美丽的菜圃。(戎明昌、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