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盼望着新的一年,但这个时候,地球却变成了“慢性子”———因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世界时将多出1秒,2006年比预期迟1秒到来。
新年第一天早晨,在位于陕西临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的监控系统显示出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的特殊景象,这标志着我国与全球同步的“闰秒”调整时间顺利完成。
这多出的1秒从何而来?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1月2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正明。
7年来首次拨慢
目前全球有世界时和原子时两个时间系统。前者以地球自转周期的天文观测为基准,后者则以稳定的原子振荡周期来确定“秒”的长度。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匀,天长日久,两者之间会出现细微差距。出现这种情况时,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就负责在一年中添加或减少一秒,这就是“闰秒”。
王正明介绍说,因为地球自转不规则,闰秒的出现很平常。第一个闰秒是在1972年6月30日被加入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负责决定何时加减闰秒。根据国际公约,一般12月31日或6月30日协调在世界时中加入或减去闰秒。从1972年至1998年的26年间,一共出现了22个闰秒。但这一次闰秒让我们等的时间比较长,从1999年一直到2006年,整整7年。
1999年后,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原因不明地变快了,结果连续7年一个闰秒都没有。有人甚至推测,如果地球自转再加快,恐怕就要有“负闰秒”了。但是,这个“负闰秒”最终没有出现。
1秒虽短关系大
1秒对普通人来说,“嘀嗒”一声就过去了,可对那些需要使用精密时间的部门来说,1秒的误差影响是很大的。
“比如在电力部门,电网故障的维修、电网与电网之间的并网,都需要使用精密时间,如果出了1秒钟的误差,后果很可能是整张电网的停电甚至崩溃。”王正明说。
“再比如在网络通信上,协调世界时被用在很多互联网标准中,像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出现1秒的误差,全世界那么多台电脑一下子都乱了套,造成的混乱无法想象。”
“更可怕的是在航天领域里。”王正明说,“飞船1秒钟就要飞将近8公里的路程,要是差了这1秒,误差可就大了:飞船轨道可能偏移,飞船着陆地点可能差上十万八千里,更糟糕的是飞船的安全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此外,在证券、航空、地震勘探等领域,这1秒钟的影响也无法忽视。”
王正明强调说,这次的调整,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几乎不会造成影响。不过,这1秒也不能轻易忽略。就像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所说:“由于闰秒的原因,每600年所积累的‘多出来’的时间为30分钟,1000年可多出1个小时。”大家应该好好珍惜这多出来的1秒钟,毕竟,这是地球给人类的一份新年礼物。(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