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素质教育的话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在众多的声音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教授的观点颇为独到。“‘应试教育’积重难返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当的人才观在作祟。不改变对学历的盲目崇拜,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片面的人才观导致素质教育推进难
人才应该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
记者:您认为,素质教育推进难的原因在哪里?
郑功成:素质教育推进难,根本原因在于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在作祟。片面的人才观,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教育观、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体系,并演绎成了片面追求高学历和对应试教育的崇尚,限制了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同时还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国家投资及家庭和个人投资)与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总的来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是欠成熟的,以学历(学位)而不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用人观扭曲了劳动力就业市场。新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而这又要以千万计甚至亿万计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劳动者为基础。培养这些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无法实现的目标。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人才都应当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和多层次化的。与之相适应,教育体系也应当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和多层次化的。
记者:您怎样看待学历(学位)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郑功成:学历(学位)与能力之间是存在着关联性的。高学历者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其能力在总体上要高于低学历群体,但这不能绝对化,尤其是表现在具体的人才个体身上时,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其实,除了学历(学位),决定个人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个人的禀赋、自学或者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提高能力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国际上流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提法,也意味着学习是终身的,而不只是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们应反对将学历(学位)与能力关系绝对化,摒弃依学历(学位)划等级、以学历论英雄的人才观与用人观,因为这种人才观是违背人才多样性、多元性与多层次化规律的错误取向。
【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用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
记者:为什么会形成崇拜学历的社会心理呢?
郑功成:出现这种扭曲的人才观、用人观和教育观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上世纪80年代,国家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在用人实践中高度强调知识化,突出学历要求,甚至在许多地方将知识化等同于学历化,各种机会均向有学历、高学历者倾斜和开放。应该说,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扭转了“文化大革命”中对知识分子与正规教育、学历教育轻视的倾向,对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种对学历(学位)的过分强调持续至今,逐渐演变为片面的学历本位观,走向了极端。
一个时代应当有一个时代的人才观、用人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和教育体系。对人才的需要与评价要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观、用人观有必要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
记者:您认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郑功成: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但现在由于整个社会都在片面追求学历(学位),单纯的学历(学位)教育似乎成了一些大学的目标。提高学历(学位)而非提高能力的取向,实质上损害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高。在以学历(学位)为本位的人才观、用人观与教育观的指导下,颁发文凭与获得文凭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最终目标,这实际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许多人因为学历高而获得了别人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的发展机会,这种很可笑的事情似乎变成了一道正常的风景。片面的人才观和用人观,造就了对学历(学位)的崇拜,这与应试教育又是相辅相成的。
【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新时代呼唤正确的人才观】
记者:在您看来,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体系是怎样的?
郑功成:良性的人才格局应该是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与之相适应的应当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用人观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目前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显然是一种一元化、单一化、单层次化的体系,这种状况不可能造就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平稳转变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应当根据科学发展观重塑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造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兴盛局面。
记者: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推行职业教育,您对此有何建议?
郑功成:当务之急是要确立新的人才评价体系,纠正片面的人才观与用人实践中的学历(学位)崇拜,对教育体系和用人标准进行强势引导,同时加大对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过,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不能说谁都可以办职业学校,一定要有门槛,职业学校的着眼点一定要落在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在这个方面,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责任很大,教育部门应当对职业学校进行相应的资格审查,设立门槛,并确定相应的教学规范;劳动部门则要把好出口,即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考核关,并通过劳动力市场来检验职业教育的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杨暄/傅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