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6日电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的文章称,中欧关系日趋成熟,双方全方位的交往,特别是媒体交流和民众往来的增加,将有利于减少误解和分歧,增进了解和理解。建立在共同利益和互信基础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才能再上新台阶。
文章说,9月5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首相布莱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盟理事会秘书长索拉纳应邀访华,出席中国与欧盟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时肯定“中欧关系日趋成熟,势头良好”。
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始于1998年。每年一次,轮流在中欧举行。该机制对双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第一次会晤中,双方领导人将中欧关系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宣布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中欧决定将双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文章指出,中欧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从全球角度来看,中欧均为世界上重要性日益上升的力量。欧盟不仅已经成为欧洲地区的主导力量,而且在全球事务中的声音也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和繁荣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增大。近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高层往来。同时每年定期举行外长级、副外长级和地区及专业司长级等7个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政治磋商,及时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中国同一些成员国还建立了战略安全磋商机制。双方在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中欧均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和多边主义,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立场相同或相近,双方加强磋商与合作,将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时特别指出:“希望双方增强互信、把握大局,扩大共识、深化合作,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随着中欧贸易关系的日益扩展,近年来双方经济摩擦有所增加。今年以来,中欧围绕中方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发生了激烈的争执。9月5日晚,中欧又一次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一致,充分体现了中欧双方“增强互信,把握大局”的精神。
文章同时也指出,尽管通过妥协合作,中欧避免了纺织品贸易战,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在欧盟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今后贸易摩擦无疑还会不断出现。为此,双方应考虑建立有关的贸易预警机制,并继续采取理智、务实和对话的立场处理双方的争端。
文章说,由于中欧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不同,双方在中国人权、政治改革、社会标准等方面仍存在分歧,并对欧盟武器禁运问题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双方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还需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