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我国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19.86比100。(见8月25日竞报)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66亿,性别比为106.7比100。短短五年间,这个比例就飙升了约13个百分点。已经有人断言:由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身俱乐部,数年后,将有2千多万男人因为找不到另一半而成为“光棍”。看看每年以近3个百分点上升的失衡性别比,这个推断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对此,北大一位社会学教授亮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首先他认为,103比100至107比100,这个比例是正常的,“因为男性在成长过程中性格较为顽皮,而在成年后从事的工作危险性也比较高,因此死亡率高于女性,尽管性别比例为103比100至107比100,但最后能够达成性别上的平衡。”
这里,笔者真想建议女性朋友们对教授表示一下感谢,他肯定了女性的死亡率要大大低于男性,这是值得女同胞们欣慰的吉言。而作为一个男性公民,笔者又不得不对教授提出这样的质疑:凭什么将男女比例平衡的希望寄托于男性的高死亡率上?
按照教授的这个逻辑,中国男人在未成年或未成家之前,每年要以不低于10%的速度非正常死亡,这样自然就达到了性别平衡。而导致男人非正常死亡的因素会是什么?战争、矿难、还是其它?且不说在天灾人祸面前是否注定就该男人遭殃,假如我们的国力强大到足以制止一场战争,或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甚至是“零伤亡”去赢得战争;假如我们的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的生产现状得到迅速改观,不再对劳动者的生命构成大的威胁;假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男人从事的各项工作都具备较好的安全保障……那么,教授所期待的“高死亡率”岂不成了空头支票?又拿什么去兑现“最后能够达成性别上的平衡”这一许诺?
鉴于目前我国的男女比例早已超过103比100至107比100,达到了119.86比100这一现状,教授或许动了恻隐之心,不再忍心让更多的男人“去死”,而是开出了另外两剂药方。他表示,“由于男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大,出国留学、工作、移民的人数高于女性,这样就消耗了一定数量的男性公民。此外,周边国家不少女性嫁到我国,由性别比例导致的婚姻家庭结构问题将不会带来过多的困扰。”
看来,这位教授的直率确实到了言而无忌的地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纷纷出国留学、工作、移民,确实是当前人才流失的主因。至于这些人中是不是男性人数高于女性,由于没有见到相关资料,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女留学生在境外遭暴力伤害的新闻却屡见不鲜,倒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出洋大军绝非是男性一统天下。即使从现在起,要让大量的男性公民出国,从而达到“消耗一定数量的男性公民”这一“理想境界”,至少也要具备这样几个前提:其一,我们永远要处于落人之后的地位,始终对别人保持仰视的姿态,不能让内部的吸引力超过外来诱惑;其二,要重拾“女子无才便是德”之国粹,尤其是要针对具有一定能力和财力的上层、上流人物进行不懈的灌输,谨防他们的子女被境外“反消耗”;其三,要对异域男性、尤其是未婚男性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提防他们在业已十分紧张的女性资源中讨杯羹之美。不过,事情会不会按照这个逻辑去发展?明白人自然不难得出答案。
让“周边国家不少女性嫁到我国”,的确可以缓解因性别比例导致的婚姻家庭结构矛盾。问题是,人家凭什么要为你平衡性别比做贡献?诚然,与少数几个穷邻居相比,我们占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人往高处走,这也是普天之下人之常情。但人家也有自己的国策民情,也要应对性别比失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不会愚昧到这个地步,将女性批量“出口”,剩下自家的男人去打“光棍”。显然,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臆想,即使现在或者将来有一部分异国女性来嫁,相对于数百万上千万这样一个巨大的“缺口”,也只是车水杯薪。
有没有医治性别比例失调的良药?已经有人为此开出了药方。在最近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指出:从本质上来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比女性偏多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同时也是女性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侵害的反映;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已经采取了措施,如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识,生男生女一样;尽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老有所养;加强执法力度,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等——应该说,与教授的“药方”相比,这才是求真务实之举。
人类自身的和谐,基础是人口出生比例的和谐。性别比例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一旦严重失调,会造成很多方面的混乱。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不能等到问题严重时才感到紧张,才想到治理,更不能把治理的希望消极地寄托在自然减员、移民出国、引进异性上。
【来源:东方网;作者:梅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