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五日电 题:“超级女声”为什么这样火
作者 马海燕
关于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不分男女老少文化阶层都能说出一二三四。明天晚上的“超级女声”年度总冠军归属谁家,更是成为近期各大媒体娱乐版的头条。甚至还有人发出疑问:下周没有了“超级女声”,我们看什么?从一路海选到问鼎三甲,高兴的是不仅仅是湖南卫视,还有数以十万计的“玉米”、“凉粉”们,关心她们的不仅有“超女”的粉丝们,还有全国近百家靠此吃饭的娱记们。
有人说,如果没有“超级女声”,这个夏天的荧屏会很无聊。“超级女声”满足了无数少男少女年轻的梦想,也满足了无数已经不是少男少女的人不再年轻的梦想。从海选中的大妈级人物成为人们喷饭的话柄到一位奶奶级“玉米”拉了三千张选票的传闻不时爆出。“超级女声”不仅仅让大家听到了歌,看到了眼泪欢笑,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话题,让很多人得到娱乐,开辟了娱乐事业新时代,从这点上说,她是成功的。试问:中国的哪个节目能有这样的影响力?
“超级女声”火了,其火透半边天的势头甚至引起了央视的公开围攻。几位央视名嘴轮番上阵,以“低俗”的罪名贬斥“超级女声”,指出收视率并不决定一切。不管低俗不低俗,人们按动短信投票的劲头丝毫未减。
有人说,中国人把选举的热情,都用在“超级女声”身上了。甚至连传播学者也不敢小觑这样的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直面媒体说“这一次游戏规则的改变触动了人们深层次的价值渴望”。他转引马克思的话说,“她(文艺)是最具有本能的反应社会诉求的一种性质或者是征兆”。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更是把“超级女声”当作一场美学民选的预演。“它首次允许民众参选、投票和建构自己的偶像体系。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身。”于是,“超级女声”这一原本引导全民娱乐的活动成了反映社会诉求的征兆而具有了时代前列色彩。
当然朱大可也承认:如果它最终沦为商业和市场利益的工具,或者被一大堆贿选丑闻所压倒,它很有可能仅仅是一场搞笑的“游戏”。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心的。君不见“超级女声”走到最后已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时冒出的一堆黑幕已经让主办方在挑评委、淘汰选手时丝毫不敢马虎,在各方意见中走钢丝。
“超级女声”的火爆带来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内定、黑幕本身,还有灿烂的舞台、美丽的光环给孩子们带来的致命诱惑。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一位来自福建的女孩子为参加第一轮海选就花光了三个月的工资。众所周知,从最开始参加海选到进入各赛区十强之前,选手是要承担自己的一切花费的,包括交通、食宿、通讯、服装等在内的各项支出对于年龄多在十几二十的小姑娘们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又给我们出了另一道难题:打扮光鲜的选手身后站着多少衣着朴素却期盼殷殷的父母?要实现三分钟“想唱就唱”的美丽承诺需要投入多大的资本?在“想唱就唱”的大旗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孩子放下书本前来一试。一轮轮选下来,唱下来,主办方一年的节目收视率有了保障,一年的广告进账有了保障,选出的明星直接成为公司的签约歌手,一举多得。然而对于投身其中的中学、大学的孩子,耽误的却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学业,还有一颗浮躁后很难平静的心。
“超级女声”火了,因为它带来了这样那样的争议和思考。要消除争议、走向健全,则不仅仅是一档娱乐节目的事。也许当大家对这样的节目见怪不怪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真的走向张扬个性、表达自由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