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八月二十四日电 题:高原神湖生态告急
中新社记者沈嘉
“以前岸就在床边,现在快看不到了。”久居青海湖畔的藏族老牧民尼玛为眼前日渐萎缩的高原神湖而叹息。
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湖岸线在疾退。根据近十几年来的水文资料显示,青海湖水位平均每年下降逾十公分,年均减少湖水近四点四亿立方米。遥感卫星拍摄的图片证实,青海湖已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成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维系该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其总面积近四千三百平方公里,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青海省亦因此湖而得名。
在看不见河床裸露的地方,青海湖仍保持着泱泱水国的气象,正是《水经注》中“水色青绿,冬夏不枯。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来”的那片直抵天际的云梦大泽。
然而美景不长。当记者一行驱车沿湖北上时,如茵绿甸渐成满目沙丘。“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的生机消退,代之以处处高悬的“严禁放牧”的标语。这无际的白色,乃是草场退化后大地的森森裸骨。
据当地陪同官员介绍,在整个青海湖区,类似的沙漠化地区现有逾十二万公顷,是五十年前的近三倍。原集中于东北部的沙丘正加速外扩。
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沙化扩大是青海湖湖域和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征。而近两成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渔业资源逼近最低临界点等则是内伤。
曾有生态科考专家表示,“青海湖这四十年的命运,见证的正是人类‘人定胜天’神话的破灭。”半世纪前开始的竭泽而渔和过度开垦至幡然醒悟时已积重难返。
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采取了“人退湖进”、生态移民、立法保护等治理方略,但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并未根本改观。与记者同期在该地进行科考的专家将之进一步归结为管理体制和缺乏科技支撑等问题。
而矗立在青海湖岸边的突兀之作--一艘于去年斥巨资打造、但因遭“毁湖”质疑而暂时搁置的豪华游轮,或标志着生态之争的某种升级。
来自官方的乐观预计则是,一项投资近七十亿元人民币的青海湖整体生态规划治理方案即将启动,在未来十年,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恶化的局面将藉此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