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喀什八月二十四日电 题:昆仑山下踏访“军垦第一犁”的故乡
中新社记者 杨东
新疆石河子市每年都要接纳成千上万中外要人、游客访问参观,坐落于市中心的广场更成为游览的必去之处。
广场铜雕群中有一尊《军垦第一犁》,三个赤身裸体的男子在犁地:前面两人肩拉犁绳,上身前倾,双腿弓曲;后面一人臀提背拱,双手扶犁;每个人物脸部棱角分明,神情坚毅,臂壮腿粗,肌肉十分发达;每个人都很吃力、用力,步履艰难,却分明在前进——整个造型透出年轻、力量之美,深深地震撼着观赏者。有专业人士称此作品堪称中国城市雕塑精品。
可曾知,铜雕的原型是一帧黑白照片,照片摄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一团三连。
四十一团坐落于昆仑山北脚下的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阿克陶县和英吉沙县之间。前身是王震将军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政治部联络部教导团。一九五0年春进驻这里垦荒,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军垦第一犁。从甘肃张掖随一路西进的大军参军的“小鬼”袁国祥,时任摄影员,拍下了这一幕。
此后,这幅照片成为新疆军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档案馆的经典作品,多种书报画刊用其作标志性图饰。画面上的人物身着棉军装,背对观众;前面五个人拉犁,后面一个人扶犁;后面那个人,上身着绒衣,棉裤臀部破了两个洞,裤腿挽到膝部,光脚前行在春天的处女地中。
“共产党有本事,贡献不小。”八十一岁的舒均生老人如是说。他一九四八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从一九四九年五月从潼关步行到十二月一日驻扎四十一团,未曾离开过。他成为亘古荒原变成万顷良田的建设者、草湖盐碱滩变成棉海粮仓的见证人。他说,四十一团已建成农、林、牧、副、渔、工、交、商、建、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场。
老人介绍,新中国建成初期,四十一团收编改造国民党官兵二千余人,他们成了屯垦戍边的新生力量。
一九六二年,四十一团军垦战士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抬担架救伤员,立下战功。
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十一团职工踊跃参加中巴公路(中国——巴基斯坦国际公路)建设,功绩昭著。
一九九0年春,阿克陶县巴仁乡发生武装暴乱,四十一团民兵奉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平暴,立下了头功,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在政委葛焕成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当年划开“军垦第一犁”的三连踏看,这里棉花长势良好,郁郁葱葱。
据悉,当年徒步万里挺进新疆的二军官兵该团尚有近二百。四十一团仍然是“国家级扶贫单位”。“我们将依托有利的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力争再用三年甩掉贫困帽。否则,有负于‘军垦第一犁’的盛名!”葛焕成如是说,声音在田野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