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电 题:中国大学:“办得好”与“有问题”之争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杨振宁先生大概没有想到,他的一句话竟然又成为一个大新闻,虽然其轰动效应远不及八十二岁的他迎娶了一位二十八岁的新娘。
几天前,杨振宁在乌鲁木齐说,“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并以自己在中美两国执教的经历举例说明:相比之下,中国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更努力。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生在中学时代训练题目做得好,而且学习注意力很集中;相反美国学生则有很大差距,他们在大一时候对未来的设想很模糊。
这条新闻当天就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并放在显要的位置,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很多网站还在这条新闻的后面链接了一条“旧闻”:去年十一月,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说中国学生基础比美国学生扎实是自我麻醉。他认为,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能进哈佛大学的学生都应该是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学生。而两类最优秀的人相比,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是要强很多。
国内某知名网站就此发起了一项调查,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更认可丘成桐的观点。调查显示,评价大学办得是否成功,应该更加看重以下指标:能否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老师是否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学术声誉等,而中国的大学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学费过高、建大楼而不培养大师、扩招导致文凭贬值等等。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熊丙奇教授也一定不会同意杨振宁的看法,他于去年出版专著《大学有问题》,直指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弊端:高考制度造成家长和学生对考试的畸形“崇拜”;许多教授远离讲台,不传道不授业不解惑;许多高校都宣称自己实施着“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而事实上,在学校的“生物链”中,教师处于很低的层次。
这部专给中国大学“挑刺”的著作出版后,熊丙奇又先后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引发“辞职风波”的著名画家陈丹青等多名专家展开对话,探讨“中国大学到底有什么问题”。不少学者都认为,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是当前中国大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病榻上的钱学森坦诚建言,“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钱学森的“逆耳忠言”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而杨振宁的“中国大学成功论”所引发的争议,激烈程度不亚于他去年的“炮轰《易经》”事件。至少从民意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学还远未到高唱赞歌之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