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八月十七日电 题:叶旭全讲述《春天的故事》
作者 郑小红闻子陈治
《春天的故事》是深圳人最不会忘记的一首歌。
叶旭全是这首歌的词作者之一,一位业余爱好者,如今担任国有大型企业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生于一九五五年的叶旭全,一九七八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教师,却阴错阳差地被分配到了广东省在深圳的东深供水局,叶旭全因而也见证了深圳的成长过程。
在深圳特区迎来二十五周岁的时候,记者来到叶旭全的办公室,听他讲述《春天的故事》。
“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参加工作报到第一天的那种情景。从广州坐火车,早上坐的车,哐当哐当到深圳已经傍晚六七点了。从深圳火车站走回深圳水库,五公里走了两个小时,因为都是水田。”叶旭全的回忆是文人式的,总爱拿自己挚爱的第一故乡东莞来比较,“什么鬼深圳,比我们东莞要落后二十年!”
“一九八0年宣布深圳办特区时,我们也搞不清楚什么叫特区,也不知道特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深圳最早引进的行业——养‘红虫’。因为土地荒了,当地的农民就把土地租给港商,用鸡粪养金鱼吃的红虫。鸡粪一发酵,整个地方都是臭的,特别是傍晚太阳一晒,那叫一个臭!我挺纳闷,这就是改革开放啊?养红虫就是改革开放啊?”
这时的叶旭全满脸天真。
“可你别看养红虫,这可是政策上迈出的一大步了。中国已经从国门紧闭的状态慢慢地打开了一扇窗子,一扇‘南风窗’,接着就是一扇大门。”
“深圳原来的街道怎么样,我基本上都清楚。现在每天走在深圳的马路上都很激动的,变化太大了。国贸建到第四十二层时,我就上去了,往下一看,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太壮观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一个大都市。到小平南巡时,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已具雏形。”
叶旭全把《春天的故事》情感的抒发归结于小平的南巡,深圳人的敢为天下先。
一九九四年三月,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在深圳分赛区,一首名为《春天的故事》的参赛歌曲落选了。曲作者王佑贵决意找一位高手将这首歌救活,便想到了当时已活跃在深圳词坛的业余作家、东深供水局副局长、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
拿到这首歌词后,叶旭全感到以春天来引出、比喻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别具一格,是一个很好的毛坯,也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十四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这位喝东江水成长起来的农民儿子,亲身体验、目睹到改革开放给特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邓小平南巡后特区日新月异的面貌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二度创作中,他用民众喜欢的文字表述,如沐春风。在立意方面,从原稿写深圳放大为写全国,因为改革开放给老百姓所带来的实惠,不仅仅是深圳人所拥有的,而是中国人拥有的。
修改后的歌词结构完美、立意鲜明、用词精确、大气磅礴,成为一首佳作,叶旭全成功地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后来,《春天的故事》入选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获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
从此,乘着音乐的翅膀,一个春天的故事,一夜之间传遍神州大地,一直传唱至今。人们记住了歌曲优美的旋律,也记住了歌中深情的字句。
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以深圳为起点徐徐展开,在中国的大地上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