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八月十二日电题: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
作者 郑小红 闻子 陈治
“三天一层楼”曾是深圳速度的写照。
过去二十五年中,跳跃式的发展和惊人的速度造就了深圳的辉煌,建市的二十五年间,深圳GDP达到一千亿元人民币用了十八年,达到两千亿元用了五年,而突破三千亿元仅用了两年。二十五年来,深圳年均增长速度近百分之三十,生产总值增加了一千八百倍。
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深圳人发现,按照“速度深圳”的发展模式,深圳将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仅二百多平方公里,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抽干东江水也无法满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三是按照速度模式,实现万亿元GDP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深圳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
如今,深圳自觉校正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特区前进的航向,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跨越。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指标。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深圳明确提出,在这个能源、资源匮乏的城市,必须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深圳也初步尝到了“效益深圳”的甜头。二00四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生一点七五亿元的GDP和六千万元的税收,高新区一十一点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产值达到九十点六亿元,两项指标均为全国之最。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深圳每万元GDP的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耗为二十六吨/万元,远远低于全国的二百吨/万元左右的平均水平,两项指标均为全国最低。
曾经让深圳人引以为自豪的“深圳速度”正在向深圳效益转变,“效益深圳”开始成为深圳人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陈彪说:“以效益来确定速度,才会有真正的速度,才会使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二00五年深圳经济工作的目标不是首先要有多少投资、出口、消费和GDP的增长,而是要按照‘效益深圳’的要求,首先争取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百分之十,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百分之四,空气质量和河流水质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