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长、社会谁更适合担当孩子“性教育”的主体,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近日,5名大三学生贴出的广告引人瞩目:他们愿意为青春期孩子提供“性家教”服务。
发起人是郑州某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大三女生,20岁。另外,还有两个男生、两个女生参与“性家教”小组。这些20岁上下的“后青春期”少年,能否“帮助青春期孩子了解性困惑、辅导性教育”?
敏感话题褒贬不一
“性家教”无疑是个敏感字眼,否则几个学生的个体行为和一则并不起眼的小广告也不会引发如此关注。听惯了“语文家教”、“外语家教”的人们,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新鲜事物褒贬不一。
一个14岁女孩的父亲坦然地笑着说,当然愿意让女儿接受这样的教育。由于学校环境的限制,很多东西都不能讲透彻。他希望孩子多了解一些个人防御、生理卫生、男女生交往方面的知识。
当被询问是否担心女儿知道多了会有负面影响,他说:“孩子不了解,家长才真正不放心。对神秘的东西孩子自然会去追求,好奇心的驱使可能导致他们去做某些事情。”
作为15岁男孩的家长,王先生则十分谨慎。“要问问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如果有,出于对未成年人负责的心理,我会坐在旁边听,让这种谈话公开化,避免他们宣传一些现在的家长普遍不能接受的观点和做法。”
家中有一个15岁女儿的陆女士比较反感这一提法。“‘性家教’含义比较狭窄,青春期成长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青春期发育、两性交往、性健康、性安全等。”她建议,用“心理家教”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些。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大学生和孩子交朋友,给孩子全面影响,比如人生态度、学业压力、学习技巧、男女生交往等,这些比单纯的性教育更有价值。
搜狐网上正在进行的一项有4065人参与的调查显示,43.2%的网民认为性家教是无聊炒作,吸引眼球。35%的人表示认可,认为他们同样是打工,能向孩子们传播正确的性知识。另外,21.8%的人持观望态度。
身份资历双重质疑
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孩子都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大学生的身份和资质有待考证。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性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玫玫说:“关键是大学生是否有这个资质。”张玫玫担心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大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能不能以恰当的方法表达?目前关于开展性教育的思路很多,异性交往中能否发生亲密行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大学生们的观念也不尽相同。“如何让社会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教育效果如何,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青苹果之家主任张晓纪表达了同样观点:“成长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科学属性。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限,对性本身的认识也有限。几个处于后青春期的孩子能否真正担当重任还是个问题。”
几位家长接受采访的第一句话也如出一辙:“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
连今年高三毕业的女生毕梦扬都质疑:“他们的阅历和经验足够帮我们解决困惑吗?性教育不像数学、语文,只要学过了,就可以拿来教。”
同伴教育应当尝试
有意思的是,中学生对性家教的看法不尽相同。年龄小一些的初中生大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表示“不需要”。谈到这一话题时,他们显得羞涩而敏感。
他们都觉得跟陌生人很难谈“这种事”,很难相信他们。如果有疑问,更愿意“向爸爸妈妈请教”。而接受采访的爸爸妈妈,则没有人听到过孩子对此类话题的求教。
显然,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这个话题都是“禁区”。有个同学说,在他们学校,大家在公共场合不谈,但私下里却很关心,比如看书、上网、同学聊天,都会涉及,所以有需求是肯定的。
“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5个孩子的作为。”张晓纪说。如今电视剧、书籍、网络的宣传令人担忧,不健康、不科学、不完整的东西可能会影响和误导孩子。
其实,由年龄相近的人进行同伴教育是有益的。张晓纪说,大学生做“性家教”是一种尝试,没必要大惊小怪,这也是现实教育的滞后造成的。年龄、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差异使得成年人和孩子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大学生与中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可能是开展青春期教育的一个渠道,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但专家普遍认为,在做性教育之前,大学生也要进行相应培训。张玫玫进而谈到,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的任务已经非常迫切。升入大学,没有校纪校规的约束,只要不影响他人,校方对大学生的行为一直持宽容态度。特别是对校外租房、大学生结婚解禁之后,有关性教育的内容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摘自中国青年报;作者: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