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海归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海待"不会令人失去信心

2005年07月22日 10:27

  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作一番分析。

  1、少数“海归”变“海待”不可避免

  “海归”分量下降了吗?

  “海待”问题并不是从2004年初才开始出现的,但“海待”一词却是从那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海待”一词出现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有关“海归”变“海待”成了留学界受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从现实情况看,“海归”概念的起源现已难以查究,但“海归”概念风生水起最为热闹的当属互联网登陆内地之时。从1997年开始,很多海外留学人员携带风险投资归国,当时舆论称“海归”为吸引风险投资的梦幻团队,“海归”成了一块响当当的招牌。“海归”顶着闪亮的光环,受到外界的热情追捧。于是,一段时间,即使不携带项目和技术自己创业,“海归”也能在进入外资或本土企业中获得不菲的待遇。

  但是,随着“海归”概念的延伸和泛化,“海归”数量急剧增多,“海归”概念的含金量开始降低,良莠不齐的问题凸现出来。“海归”表现不佳、创业失败的案例也开始出现,尤其在2003年集中显现出来。随着一批“海归”的折翼,求职场对于“海归”的认识也渐趋理性,“海待”一词随之出现。而有些媒体有意无意地把镜头对准个别或少数一时没有找着合适工作的“海归”,有时还刻意加以渲染,而没有把报道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和“海归”就业的大背景下,以至于出现现象真实而本质失实的不实报道,使“海归”的形象出现滑坡。

  当今社会,个别或少数“海归”变“海待”不可避免,属正常的社会现象,所以,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海归”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应由此而低估;“海归”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分量,也不会由此而降低。

  2、对“海归”的种种昵称

  正因为留学人员开始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因特网络中,对归国留学人员逐步形成了一些诙谐有趣的昵称。现综合如下:

  海带(海待):留学人员回国后暂时待业者。

  海鲜:留学人员回国后受到重用者。

  海星:“海归”中的明星。

  海狮:“海归”中的大师级人物,主要指学术界权威。

  海藻(海找):“海归”中不断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

  海草:海外归来的因学术学历背景不高、难以找到好工作的留学人员。

  海参:特指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学生。

  海派: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海鸥:目前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人员。

  海泡:已经学成或接近毕业,虽然很想回国发展,但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者。

  海根:一批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已经拼搏多年后,愿意“叶落归根”者。

  3 、“海归”的分量很轻吗

  让我们先来重温几个重要的历史片断:

  1957年,毛泽东主席到苏联访问,在莫斯科亲切接见了留学生代表。毛泽东鼓励大家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问题的汇报时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在珠海亚洲仿真公司对留美回国创业的游景玉说:“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1989年,江泽民同志在接见留学回国人员代表时说:“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1993年10月23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表示相信:“广大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留学人员,必将以老一辈留学人员为榜样,在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中发挥聪明才干,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3年9月30日,胡锦涛主席在接见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代表时说:“广大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国家历来是重视留学工作的。”2003年10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进程中,广大留学人员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由此可以看出,“海归”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

  让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日前在中美富布赖特项目25周年纪念大会上透露,超过60%的大学校长和科研单位领导都有过出国留学经历。

  据报道,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海归”。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曾谈到一个有趣的“50%现象”: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有50%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归国留学人员;在政府科技部门司局级领导中,有50%以上的是归国留学人员。

  此外,一些“海归”进入政府高层。数量可观的“海归”,在各行各业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海归”在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分量,不仅不可忽视,更是不可估量。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前社会对“海归”的关注程度:

  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举措,日前刚制定的《关于在留学人才引进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指导意见》,尤其引人关注。

  各地有关留学人员的创业洽谈会纷纷“上演”: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成果交流会、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中国海外学人黑龙江创业洽谈会……

  媒体对“留学”的关注热度不减,许多媒体开辟留学人员的专题报道。

  由此看来,“海归”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依然沉重。

  4、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机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

  “海归”的未来又将如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对“海归”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海归”在中国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只会愈来愈重要。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多“海归”。

  学贯中西的“海归”承担着学习并运用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本国发展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未来中国社会,“海归”任重而道远。

  据教育部今年2月份公布的留学统计数字:从1978年到200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81.488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9.7884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61.7万人,其中,42.7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等。再加上改革开放前留学归来的,目前中国“海归”总数约有20多万人,与中国13亿人口相比,其数字非常之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无疑还需更多“海归”。

  其次,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更多“海归”。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中国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5.2%,全国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7%。广大留学人员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海归”。

  第三,“海归”发展有广阔空间。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随之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就如何进一步吸引留学人才提出了要求。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吸纳“海归”的主要部门之一。如教育部通过“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通过“百人计划”,千方百计吸纳高水平留学人才。最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拿出一些央企正职岗位,一些金融部门拿出重要管理岗位面向全球招聘,一些政府机关部门也拿出公务员岗位面向全球招贤纳士。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吸纳“海归”的又一主要基地。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10多个,其中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4个,入园企业已达到6000多家,吸引留学回国人员1.5万多人。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吸引“海归”的又一机遇。除此之外,中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也纷纷结合本地发展战略,频频向留学人员招手。

  由此看来,“海归”在中国的前景将继续看好,正如国家副主席曾庆红2003年9月30日在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表彰大会上所说:“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机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舞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焦江方)

 
编辑:贾靖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