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了北京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现状,最终审议通过了近年来备受国人关注的故宫外围缓冲区规划方案。
缓冲区划定的具体区域南起正阳门城楼及天安门广场两侧,北自地安门至北二环路,包含了什刹海、皇城、国子监街、南北锣鼓巷等5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缓冲区共占地1377公顷,如果包含皇城占地,总面积则达到1463公顷。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使故宫外围环境的传统风貌和历史真实性得到有效保护。
故宫为什么要划定缓冲区?
作为古建专家和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说起故宫来如数家珍,“划定缓冲区是非常重要的事。故宫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是无需审议直接通过的,因此没有被要求划定缓冲区,以致多年来有关方面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意见不统一,保护得很不好。”他说:“对故宫这样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来说,环境保护非常重要。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皇宫,周围环境如果不纳入保护范围,必然影响整体风貌。任其发展下去,结果就是,周围高楼林立,故宫‘坐井观天’。”
尽管缓冲区方案的具体规划不由故宫承担,但是故宫博物院办公室主任冯乃恩认为,“故宫是缓冲区规划方案的最大受益者,故宫的整体风貌保护会因此更加有利”。
罗哲文先生特别强调:“划定缓冲区,不仅对故宫有益,对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更加重要。皇城是缓冲区的基本部分,方案实施后,对皇城的保护应该会更加有效。”
强调缓冲区规划,是世界遗产保护的一个总体趋势。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发展给世界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造成压力。划定缓冲区,是未雨绸缪之举。据记者了解,世界遗产大会专家委员会审议各国申遗材料时,频繁使用的关键词就是“缓冲区规划”。一些未通过或列入濒危的遗产项目大多是因为缓冲区的规划存在问题。目前中国各地申遗材料中关于缓冲区的规划都有体现。
北京市民为何关注缓冲区?
关于故宫缓冲区,北京市文物局曾经做了大、中、小三个方案,公布后,网上八成投票者赞成较大范围规划缓冲区。这个结果,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广大市民的文化情怀和日益觉醒的遗产保护意识之外,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另一种现实诉求,毕竟,这一方案的实施,将对故宫缓冲区内的市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打开北京地图,几乎所有成型的胡同、四合院,都在缓冲区的保护范畴。方案规定,原则上不得成片拆除此范围内的胡同、四合院,主要街巷原则上不再继续加宽。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就此表示,有关部门将有计划地疏散密集人口;将对每个年久失修的四合院的产权进行“交换”,集中到有修缮能力的人家,由该户居民与政府共同出资进行修缮,使其符合保护方案的要求。梅宁华认为,最理想状态下的居民密度是恢复历史格局,比如四合院内住一至两户人家,而不是现在的大杂院。今后将对保护区内的胡同、四合院进行修缮,目前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微循环”,也就是不会成片拆除改造,而是逐院逐屋地修缮。
根据方案,在缓冲区内兴建新建筑和构筑物,必须符合建设控制要求,建筑高度、体量、色调、风格都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故宫缓冲区为限建区,建筑高度限制为9米。缓冲区内与原有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怎么办?梅宁华说,原则上经过逐年的改造,要使之逐步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协调;考虑到实际情况,近期不会对新建筑马上进行拆除。
方案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当然有法律效力!但不是说缓冲区内一点都不能动土,只是有许多具体的限制。”罗哲文先生表示。世界遗产的缓冲区规划方案一经通过,要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该组织每年都派专家监查。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强调,“缓冲区方案的实施,必须依据《世界遗产公约》。”
北京市于2004年完成了故宫缓冲区的规划草案,先后经过广大市民审议、专家评定和市政府研究,已报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不过,任何一种方案的提出,只是具备了某种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关键是落实。因此,对故宫等世界遗产缓冲区的保护,最终还要依靠具体而细微的保护作为。
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是缓冲区也是旧城保护的重要课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钱,需要人,更需要管理者的眼光和魄力。
背景:什么是缓冲区
缓冲区是指在文化遗产周边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应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环境。在文化遗产需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两个要求中,缓冲区是其完整性的重要体现。1987年,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长城成为我国首批世界遗产。根据当时的申遗要求,这些世界遗产没有划定缓冲区。近年来,划定缓冲区加强完整性的要求被提上议程。目前,颐和园、天坛和十三陵已经划定缓冲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有关的规划方案也已获通过。(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