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七月十九日电 题:走进甘肃天水古民居
作者 王华
从兰州驱车三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天水城,三国著名人物姜维降蜀之前即为此间的“中郎将”。笔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在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卫护”下,幽深的古巷间静立着一群古代民居。
站在市区的一个高处,笔者发现这些古民居呈四合院状、鳞次栉比、灰墙黛瓦。此间专家称,天水自古以来气候温润多雨,建筑多采防雨性能比较好,结实耐久的筒瓦、板瓦来封顶,从而有效地保护梁、柱、屋顶木等构件。屋顶上均饰以脊饰、兽吻、瓦当等,正脊多捏为各式花卉水果等悬雕造型,纹理清晰,千姿百态。相比之下,兽吻的造形明显要庄重规矩得多。据专家解释说,兽吻严格按照居住者的官级品位与经济实力筑就,如五品以下者兽用三鬣等都很有讲究。
走近古民居,笔者看到院落的门框与门扇比较坚实厚重,造型也更为简约朴素。此间人士称,历史上天水兵戎频繁,匪患较多,坚固的大门有一定的防护作用,造型的简朴也有利于居者藏拙而不显豪富。
天水民居对垂花门的应用也很普遍,一般设在屋宇大门和墙垣大门后的二道门上,远观气宇轩昂,近视则雕刻精美。据悉,全城数百垂花门面异彩纷呈,所雕图案花形绝无相似者。关于雕花,天水古民居“凡檐上门上处处木雕,举目所及尽皆是画”,其造型生动逼真,刀法细腻,内容多为祥鸟瑞兽穿插于奇花异卉之间,亦有大量的吉祥图案镌刻在门楣梁栋之中,诸如“丹凤朝阳”、“喜上眉梢”等。
古民居选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样式,院内多植各类花木,四面房屋大多带有外廊,各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专家称,这种廊院结构一方面是儒家“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体现,居者将更多的自然浓缩于院落之中,独享其间,另一方面也是封建宗族制度的反映,按长幼、贵贱次序分居,满足大家族的居住需要。
据当地官员介绍,天水古民居一般为土木结构,天水自古气候温湿,林木茂密,便于就地取材,所用土是混以草质特制而成的土坯,结实牢靠。这种土坯又称“胡基”,系从西域传入中国。
这位官员说,天水古民居建筑群多建于明清两朝,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院落群,名气较大的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以及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但由于自然灾害和历史的各种原因,天水一些地区的古民居屡遭拆除,有些现已无存,近年来政府也做了一些保护工作,但仍有待加强。
兰州大学穆教授认为,天水自古以来就是陇东的经济、文化中心,接陕连蜀,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名商大贾留连忘返,官绅名士接踵而至。天水的庭院建筑设计精巧,布局严谨,不仅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也是民俗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