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3日电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学生“恋家”情结,在高考志愿中明显表现出来:上海市部分重点本科院校最低录取线上一志愿生源数,高达两三千。而在90所外地高校中,有许多院校最低录取线上的一志愿生源仅为个位数,甚至是“0”。
“宁读上海一般院校,不读外地重点本科”的想法,在上海考生及家长中比较普遍。某重点中学学生小刘,原想一志愿填报湖北一所重点高校,因为保险系数大,而且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父母不赞成:到苏浙一带读书还可考虑,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肯定要吃苦,我们不放心。再说每个假期,坐火车太累,乘飞机开销又太大……拗不过父母,小刘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据悉,外地高校每年在沪招生计划七八千人,是上海市稳定高考升学率的重要因素。但不少考生填高考志愿时故意“倒挂”,把外地名校填在第三、第四志愿,实际上是主动放弃。结果,每年外地高校在沪都完不成招生计划,甚至有五六百个重点高校的名额被浪费。
而外地院校在沪减招,对上海培养人才是一大损失。外省市有不少名校来沪招生,有些高校的专业是上海高校没有能力培养,却又是社会紧缺急需的,如通讯、建筑、航空、汽车等。考生报考本市高校同类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选择了外地高校,被录取可能性较大,这也是另辟蹊径。外地高校中,即使与上海高校相同的专业,也有其特色和优势。报考这些学校和专业,毕业后可能成为本市用人单位抢手的对象。上海学生到外地高校接受培养,也可以博采各地所长,克服“近亲繁殖”。
教育部门有关人士指出,上海已建立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即使身在外地院校,照样能及时了解上海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上海的用人单位眼界越来越宽,对外地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十分青睐。
眼下,高校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各批录取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将有机会补填志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地高校。有关人士提醒考生,不要轻易放弃补填志愿机会。赴外地求学或许会有生活上的不适应,但与学生前途相比,这些暂时的不适应就显得很轻微了。不要因为“足不出沪”,使得不该落榜的落榜了,可以进重点大学的进了较低层次的高校,可以进本科的最终进了专科,这才真正是得不偿失。(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