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苏州七月十一日电(记者 周建琳)历时五个月的中新社记者“探寻郑和之路”采访活动,今天在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日和中国首个航海日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太仓市政府官员和中新社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在苏州“和舰科技”举行的结束仪式。
中新社文字记者韩胜宝、摄影记者蒋振江,带了一百多个题目,在以郑和舰队命名的苏州“和舰科技”的特别支持下,于今年年初从郑和起锚地江苏太仓出发,行程数万公里,沿着郑和的足迹,探寻郑和遗址,记叙风土人情,共发新闻通稿一百多篇,新闻图片一百四十多幅,被海外报刊和网络媒体广泛刊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探寻期间,他们先后到了郑和遗迹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地区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国内到了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江苏太仓,郑和七下西洋“大本营”及造船地南京,郑和出生地云南晋宁,郑和下西洋停泊港福建长乐、“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以及与郑和有关的福建漳州和山东德州等地,探访郑和在海内外的遗迹五十多处,采访了八十多位海内外郑和研究专家学者、数百名海外华人华侨和国内相关地点的官员、百姓。
在探寻采访中,他们从政治、军事、航海、经贸、文化、科技、外交、宗教等领域,通过文字和图片全方位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郑和之谜。郑和是回教,又是太监,是一个很伟大又很复杂的历史人物,许多历史事件因档案被毁,明史记载又只有寥寥数语,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不少问题尚有争议,没有定论。因此,对探寻郑和之路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完成此次探寻,他们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广交朋友,经常保持联系,虚心讨教,阅读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资料。
寻访尚未发现和披露的郑和遗迹佚事,是他们“探寻郑和之路”的追求。一路上,他们在“探寻”上下功夫,发了不少独家新闻,如郑和到过新加坡“龙牙门”、文莱首都有一条“王总兵路”、“失踪”六百年的文莱第二世苏丹、中华建筑文化登上泰国殿堂、南京净觉寺是郑和奏请的唯一皇家清真寺、郑和下西洋影响海外饮茶风俗、“郑和堤”上追寻航海家的脚印、云南晋宁郑和碑林镌刻航海伟业、太仓郑和纪念馆为何假座天妃宫内等报道,都是在探寻中挖掘出来,引起了海外报刊和网络媒体的兴趣,广为转载。尤其是“印尼巴厘岛民族村形成受郑和影响”的独家报道,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发现。
“探寻郑和之路”所到之处,海内外都在开展纪念郑和活动,不少郑和遗迹正在修缮,他们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出。如海啸后印尼巴厘岛追思郑和“友好遗迹”、华人引以为豪的印尼爪哇首府三宝垄、马六甲再现郑和下西洋雄风、郑和故里云南“三宝楼”尽展航海家风采、海外侨领福建长乐追忆先辈出洋、南京郑和下西洋文化公园先睹记、起锚地来了东非“中国村”女孩等,因采写郑和新闻数量多、速度快、立意深,而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