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七月九日电 (徐金波 吴红云)“百川归大海,千湖同长江。湿地恢复后,鱼米更飘香。”今日,中国内地众多水务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负责人汇聚一堂,就恢复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灌江纳苗”工程试验成果展开研讨,以便在该流域进一步推广。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等环境生态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生物的超市”、“人类的摇篮”等。
中国长江流域由干流、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及中下游地区与之相连的碧波万顷的湖群、沼泽和冲积洲滩,构成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蕴育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哺育中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为三百七十多种鱼类提供了家园。同时,也是中国当前最为繁荣的经济带,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中国总量的四成。
但在令人炫目的光环背后,长江也背负着空前沉重的压力。近五十年来,迫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肆意掠夺活动逐渐加剧,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已严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在蓄洪、降解污染、涵养淡水资源等方面的独特生态功能。特别是农业生产、工业污水、居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使得湿地污染加剧,严重威胁着鱼、水鸟等湿地物种的生存和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修复破碎的河湖复合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探寻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
本次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汇丰银行,通过与中国林业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在“千湖之省”的湖北选择涨渡湖、洪湖、天鹅洲进行“灌江纳苗”工程试点,加强湖泊与长江的季节性生态、水文联系,争取在三至五年内,恢复湖泊的湿地功能及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并发挥其在防洪减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多重作用,同时促进当地渔业等经济发展。
经长期的调查、研究,水务专家们今日认真讨论灌江时机、调度方式,分析灌江纳苗进水与湖泊调蓄等内容后,认为实施“灌江纳苗”工程,上述试验湖泊的水质显著变好,水生物种呈现明显多样化,泥沙淤积影响甚微,经济鱼类的总量渐趋增加,而易引发血吸虫的钉螺则可通过生物手段或水利工程进行控制。因此,本次“灌江纳苗”、建立江湖联系,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长江项目官员表示,该组织将采用实地示范、流域综合管理与政策倡导等手段,鼓励利益相关方支持并参与保护健康长江,希望通过二十五年的努力,逐步恢复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再现长江辉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