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仓七月六日电题:郑和起锚地来了东非“中国村”女孩
中新社记者韩胜宝
在第三届中国航海节里,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江苏太仓市与郑和下西洋终始地肯尼亚马林迪市“牵手”,签约结为友好城市。一位肯尼亚“中国村”的女孩,在签约仪式上十分引人注目。她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今年十八岁,忽闪着一双有着东方人独有的会说话的大眼睛。她说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中国上海的水手,她妈妈是正宗的中国水手后裔,到了妈妈这一代,中国后裔大部分迁移到城市中去了。如今沙里夫一家是居住在帕泰岛上唯一一家有中国血统的“法茂人”。
一九九四年,美国华裔女作家李露华出版名为《当中国称霸海上》的郑和传,此书披露郑和的探险曾远达肯尼亚,并发现了郑和麾下中国水手的后裔。
二00二年二月,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专程来到肯尼亚沿海叫帕泰的小岛,就是沙里夫一家居住的地方,寻访郑和部下的后裔。此地是一个原始村落,与世隔绝,似乎仍生活在十五世纪的郑和时代。当地有一位自称已一百二十岁的村老,此人是村中口耳相传历史的保存者,他证实,他的祖父告诉过他,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艘中国的船在沿岸触礁遇难,水手游到一个叫上家的村落逃生,当地土人收容了他们,这些水手留了下来,并与土蓍妇女结婚留下后代。因此,非洲有了一个“中国村”。
二00二年四月,“重走郑和路”的中国记者范春歌曾到这里寻访过郑和部下的后裔,找到了法茂族人。她描述,目前这一族大概还有五十到一百人,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中国人,几百年前先祖乘船到非洲遇难,幸免者逃到现在的上家村,落户在那儿,并娶村中土蓍妇女为妻,他们的后代就是法茂族。除长相之外,法茂族人还有中国的陶器,当地人编织篮子的方法也与华南的编织方法极为相近。目前惟一没能发现的是古墓上或其他文件上的中国文字。
太仓市郑和办公室主任、郑和研究专家汪放告诉记者,相传当时郑和船队前往肯尼亚的海滨城市麻林迪,和当地国王进行了物品交换后回国,途经拉穆群岛海域时,突遇印度洋强东南季风,一条船失去控制被吹向了小岛方向,该船触礁沉没,船上二十名水手爬上了帕泰小岛的上加海滩,进入了上家村。起初,村民们不愿接纳这些中国水手,后来村上有人提出,如果能灭除附近的一条大蟒蛇,就可以留下他们。于是,中国水手中一名刀法出众的勇士挺身而出,用小动物作诱饵斩杀了这条大蟒蛇,上家村就接纳了这二十名水手,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
汪放介绍说,如今,上家村的后代早已搬迁到了一个叫思雨的非常国际化的村子,中国水手的后裔也大都去了蒙巴萨、马林迪等地方,村里只留下四户人家,二十多人,他们皮肤相对较白,头发明显比黑人长一些。这里的坟墓也是中国式的,矮的墓墙,还有可能来自中国的陶罐,以及那个海域里有一条来自中国的大型沉船。这村里的土著人还透露祖先曾送去长颈鹿,即麒麟给中国。这村里的人没有受过教育,不可能看到中国史书有关长颈鹿的记载,但都知有其事,可证明他们是中国人的后裔了。所有这一切,都佐证了郑和船队到过非洲东岸诸国,郑和部下的后裔在肯尼亚代代繁衍生息。
有学者称,上家村村名可能源于上海,遇难的中国船只来自于中国元朝以后的时代——上海从唐朝起称为“华亭”,元朝统治者到一二九一年始建上海县。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是从当时的上海县太仓出海口起锚出发的,许多水手就是上海太仓本地人,符合取名“上家”以纪念故乡的说法。
姆瓦玛卡到了太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她用刚学的汉语说她是“太仓人”。去年,她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要求到中国求学,中国教育部已特批她留学中国名额,太仓市政府财政局昨天举行仪式,为沙里夫提供在中国读大学的全部费用。她希望学习中医,还想嫁给一位与她有同样信仰,有助于中、肯友好的中国小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