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4日电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在最新一期《财经时报》上载文指出,进军海外,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面临的课题。人力资源不足,是一个重大的瓶颈。然而以目前的国力和企业的财力,进军海外又是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提出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几天之前,海尔宣布作价12.5亿美元买下美国美泰克,再几个星期之前,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业务的17.5亿元交易正式完成。
其实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各地,至少有上百个大型并购项目在酝酿、谈判中。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如泉涌般出现,消息还会陆续传来。这也印证了笔者去年5月所预言的一个海外并购时代的来临。
中国企业大规模地进行海外并购活动,还是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次。这反映着国力的增强,中国人今天有在国际舞台上搞大手笔的财力。体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希望企业出走海外,纾缓外汇储备剧增势头。更折射出中国企业的成熟和壮大,视野和战略已开始由全国移向全球,定位和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海外并购时代来临
海外并购是一件好事,但也隐含着重大的风险。成功的并购必须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市场开拓或成本控制带来明显的协同效应,做到1+1大于2。举凡过去一百年世界商业史上的并购案例,成功的不到两成。其它有四成并购协同效应并不明显,剩下的四成则因为企业文化的冲突、经营模式的冲突、人事安排的矛盾而失败,不少企业合而又分,甚至受并购拖累而倒闭。
除了企业文化、经营模式和人事上的障碍,中国企业更面临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经营手法、交流途径、企业管治和激励机制,多不适用西方的模式和习惯。联想的柳传志和海尔的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家中无疑是殿堂级的人物,各自创立了一套管理方法,由此演变出企业文化和管治风格。然而,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两人的管治风格都很具有“中国特色”,管理团队的作风也深受影响。
如何将传统和风格合理、有效地移植到海外企业中,同时自身的管治思维随着企业的发展、演变而调整,已成为并购企业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往往需要一个冗长的谈判过程,还受到外国政治因素的干扰。拿下并购项目无疑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过这只是一个更艰苦、更具挑战性的整合的开始。挣钱回来永远比花钱出去更难。整合一定是全方位的,关键在于用人之道。
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人在海外建厂很成功,但是海外并购则多以失败告终。海外建厂属从头开始,可以照搬本部的一套,而并购则必须改造现有的运作模式,保留原有的精华,注入本部的原素和战略,创造新的商机和运作方式。日本企业的并购失败案例中,多与将才的使用有莫大的关系。本部对外籍管理人员游离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外派人员对外籍管理阶层制肘多过制衡,几年下来不仅目标未能达到,原来的架子也散掉了。
进军海外,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面临的课题。人力资源不足,是一个重大的瓶颈。然而以目前的国力和企业的财力,进军海外又是一场输不起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