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9日电 最新一期《财经时报》载文指出,不断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禁不住发出感叹:名牌企业都这么黑心,我们还敢相信谁?还能吃什么?
名牌企业真可信?
近日,光明日报一篇名为《消费者如何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章写道,作为消费者,应尽量购买大企业或知名品牌的食品。这类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成品、质量检验到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都比较完备,能保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质检部门对这些企业有相对定时和规范的检测。
事实果真如此吗?看看最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被曝光的企业,光明、雀巢、哈根达斯等就都是拥有响当当品牌的企业,可它们生产的产品并没有确保合格,消费者食用它们的产品也并不安全可靠。
6月5日,河南电视台首次播出了光明乳业郑州子公司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的消息,紧接着,杭州、上海都查出了虚标生产日期的“早产奶”。雀巢公司金牌成长3+奶粉在5月底被浙江省工商部门查出碘超标后,雀巢没有立刻采取补救措施不说,态度还相当无理。
名牌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十分可信。其质检问题呢?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雀巢和光明竟然都是国家免检产品。
试想一下,假如光明“回奶”事件不被曝光,假如雀巢奶粉没有查出碘含量超标,那么消费者不依然在放心食用它们的产品吗?长期食用这些产品会出现何种后果,百姓心中自有答案。
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张显峰律师认为,光明“回奶”事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法律监管漏洞,就是名牌免检制度的监管。免检优惠政策并不适合奶业企业,比如说奶产品的商标都是光明,但并不代表其质量是整齐划一的。企业会将所有子公司的产品都披上免检的漂亮外衣,而消费者是毫不知情的,更是无从判断。
筑起“防火墙”
政府近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应执法力度也显著加强,但食品安全丑闻为何却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拥有不错的利润空间,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激烈异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无法摆正心态,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竞争心态失衡,从而引发食品安全危机。在这方面,即使名牌企业也难以控制。
对创名牌者鼓励有余、监管不足,也是放任一些企业质量出轨的温床。不少监管机构在针对那些已经打出金字招牌的企业时,往往给予无限信任,没有及时跟进,也疏于抽查,这就使得整个食品安全体系处于被动、滞后的局面,也难以遏制名牌企业的不法行为。
事实证明,在没有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惩处机制下,哪怕是知名企业也会为了追逐更大利益而不惜出卖良心,而且,这种危害甚于其他,它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蒙蔽性和欺骗性,从而产生更广泛的危害。(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