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六月二十八日电(王华)“现在甘肃的皮影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用民间的话来说,‘电送到哪里,哪里的皮影戏班很快就会消亡’,这一点都不为过。”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建新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据赵建新介绍说,皮影戏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甘肃的皮影戏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又称“影子戏”,它主要受陕西皮影的影响,但是又结合了本地的民俗与音乐。甘肃民间影子戏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三地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其中陇东环县的音乐唱腔属于道情系列,源自道家的音乐,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陇南西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民间音乐,俗称“灯调”,后来,通称“影子腔”,陇西通渭的音乐唱腔是道情、秦腔,还有皮影小调“三下锅”,此外,三地上演的剧目有同有异,现在存留的大概有五百多个。
赵建新称,目前,甘肃民间原生态的皮影戏演出以素有“皮影之乡”美称的环县道情皮影为盛,全县现在还有九十多个戏班,演出比较经常的仅有二十个左右,并且也仅限于一些民间通俗宗教的仪式、庙会、婚丧嫁娶和政府汇演等场合。
赵建新慨叹地说,在上个世纪后二、三十年开始,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通俗流行音乐在黄土高原上的风行,加之资金的缺乏和后续人才的欠缺,以及皮影戏自身有些剧目的不适合舞台演出等原因,甘肃的皮影戏已经逐渐成为历史。
赵建新最后说,甘肃皮影戏若要想突出“落寞”的重围,亟须政府与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与民间一起来保护和开发这一民俗瑰宝,形势已迫在眉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