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苏州六月二十七日电 题:江南才子笔下的郑和下西洋
中新社记者韩胜宝
郑和下西洋除随行人员马欢、费信、巩珍著书立说,记载了下西洋的恢宏篇章外,还有明代吴中才子冯梦龙、祝允明也为郑和下西洋留下了笔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从苏州太仓扬帆起航的,因而引起了苏州文人墨客的兴趣和关注。
冯梦龙是明小说家、戏曲家,毕生致力于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研究和编选通俗小说。他在《智囊》一书中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英宗皇帝好宝玩,有宦官出主意说,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间曾派遣三宝太监出使西洋,获得无数珍奇宝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郑和当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线图。兵部侍郎刘大夏得知,就把有关郑和航海资料找出,偷偷藏去并烧毁。《智囊》所记的刘大夏毁档史实虽有争议,但却证实了郑和确实留下了航海图和其他航海资料。
祝允明是明书法家,江南才子,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记》中记述:“正德辛末岁(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国遣使臣沙地白入贡,去其国在南海,甚远。始领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风飘至西澜海面,舶坏,唯存一脚艇。又在洋飘风八日,至得吉零国(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个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个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罗国。以情白王,玉赐日给,又与妇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广。其所贡:木闸六枚、内金叶表文、祖母绿一块、珊瑚树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盏四个及玛瑙珠、胡里丹”。
学者认为,这则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无直接关系,但其中写到的“巴喇西”国值得注意。在参与郑和航海的马欢、费信所著的《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中,均不见“巴喇西”。使臣沙地白说其国“在南海”,而不在西洋。计算一下单程航行时间,他用了五年多,比郑和船队航行到东非再返回的时间还要多一点。可见这“巴喇西”极远,离中国的距离相当于中国到东非距离的两倍以上,这就应该是美洲了。而“巴喇西”应该是今天的巴西。
今天“巴西”的拉丁文是“Brazil”,“巴喇西”比“巴西”的发音更准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沙地白说其国在“南海”,而不是“西洋”了,因为巴西在南半球,到中国来是向北航行。至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早在十六世纪初,南美洲印地安人就已航行到亚洲,到达斯里兰卡(西澜)、泰国(暹罗)、中国,巴西就已同中国有了外交联系。这一结论与孟席斯的郑和环球论的惊人之说同样惊人。
学者称,从这两位吴中才子的著作证明孟席斯“郑和环球论”观点的可信性,这一事件发生在祝允明在世之时,他曾亲自与一位随郑和“下洋兵”的“邓老”交谈过,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曾多次剿灭过海盗,因此,“下洋兵”的称呼是很自然的。祝允明能与这位“下洋兵”“邓老”交谈,说明这位“邓老”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即公元一四三0年出发的那次的参加者,活到祝允明成年的时候,应该有七、八十岁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