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下午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并发表讲话,表明政府对于建立良好的行政和立法关系、以及与立法会沟通的诚意和决心。
以下为讲话全文。
主席女士:
本月24日,我在北京宣誓就职,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的行政长官。今天,我以行政长官身分首次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选择第一时间与议员们见面,一方面是要衷心感谢过去各位对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行动表明政府对于建立良好的行政和立法关系、以及与立法会沟通的诚意和决心。
在过去的一段日子中,我反复思考香港的有效管治之道,以及为政者如何获取民众信任的方法。经过小心检视回归以来的政治状况,和虚心聆听各方面的意见,我作出了一个结论。这就是:行政机关和立法会都必须以广大市民的福祉为依归,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互谅互让,衷诚合作,才能够建立特区的有效管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为政者才可以得到市民的信任和爱戴。
相反,如果行政机关和立法会斗争不断,僵持不下,则不单政府无法有效施政,立法会亦无从为选民谋利益。事实上,过去多年连绵不断的行政立法争拗,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内耗,特区的管治维艰,市民对政府、立法会和政党的信任偏低,以及港人对为政者的管治能力缺乏信心。这是令人惋惜的局面。
所谓“合则两利,离则两伤”,我相信各位与我一样,迫切希望把这个局面纠正过来。今日我在这里发言的目的,正是提出行政与立法机关共同缔造良好关系的个人看法。
我发觉以往行政机关与立法会争拗不断的一个主要原因,除了缺乏充分互信外,就是政府与代表各党各派的议员分别坚持不同的政纲。究竟谁是谁非呢?哪些才是对的政纲呢?
我在参与行政长官选举的时候,提出了我的施政纲领是“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施政的原则,是诚恳和切实并以客观的态度回应民意之所趋、民情之所在和民心之所属。
特区政府的中央政策组经常进行民意的调查和分析,帮助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近一年多的民调资料清楚显示有一种趋势,2004年4月之后,市民最重视稳定,其次是繁荣,再其次是自由,最后便是民主。而四者之中,最重视稳定和繁荣的市民加起来超过6成。
就各类社会问题而言,根据今年4月中旬的调查,市民最关心的是经济问题(近5成)、其次是民生问题(近3成)、再其次是政治和环境问题(合共约1成)。
又就各类公共政策来说,4月下旬的另一次调查发现,在25个政策议题之中,市民最关注的11个议题,由1至10的优先次序依次为:1.增加就业机会、纾缓失业问题,2.提升政府执政能力,3.改善空气质素,4.改革公营医疗系统,5.贫穷问题,6.改善行政立法之间的关系,7.在小学推行小班教学,8.改革综援制度,9.旧区重建,10.实行中央屠宰家禽及为巴士票价订立一个可加可减机制。而较具争议性的是“为基本法第23条立法”(排第18位)和“实现双普选”(排第13位)。明显地,市民最重视的是民生及经济的问题。那些调查都是委任香港的专上学院来处理,是独立的调查,而且他们使用的标准是需要大约1200名回应者,有证实答案才作出的。我想无论是哪一位做的调查,任何一个可靠的专业调查都可能会得出同样的结果。如果各位认为这是不可靠时,我亦很欢迎各位可以作出个别的调查,你都会发觉所得的是同样的结果的。
我的施政纲领就是建筑在以上所述的民意之上,层次是一样的,优先次序亦是是如我刚才所说的层次为本。“以民为本”是整个纲领的灵魂,以建设和谐稳定社会为己任,集中处理各项经济与民生的问题,切实回应市民对公共政策的取态。我高兴知道,这个施政纲领得到社会上大多数市民和中央政府的认同和支持,认为切合香港当前的情况和符合港人的实际利益和期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和我的同事相信,在广大市民的支持下,我们为港人谋福祉的事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成功的前提,也为我们兑现“言出必行”的承诺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然而,我也深切了解,没有立法会的支持,我的施政仍会徒劳无功,无法向市民和中央交待。
主席女士,我在这里恳切邀请全体议员加入我们的为市民谋福祉的事业,并接受以市民意愿为准的施政纲领为大家的共同奋斗目标。
我深刻知道,我和部分议员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基于思想理念上的分歧,或者是一些过去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隔膜。不过我坚信,在以“一国两制”为基础,以民心为我心,竭尽所能为港人谋幸福的事业上,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是一致的。只要大家以国家和香港的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减少争拗,增加共识,我们就必然可以共同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市民的幸福作出贡献,并一起在行政和立法方面赢取市民的尊重和信任。
在未来的几个月,我会与立法会内各党派的议员和独立议员接触,就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认真听取和吸收各位议员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的施政纲领,施政纲领都是以我刚才所说的规划出,是反映民意的模式为板,务使我未来的工作能够得到大家的鼎力支持。
(稿件来源:人民网,作者:陈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