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营经济,家族企业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6月18日,一个有关“创业与家族企业成长”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创业与家族企业领域的知名学者,会上专家们的调查让人欣喜地看到,经过几年的换帅大潮,中国民企少帅正在重续父辈的辉煌。
这是一份近年来基本完成权杖交接的不完全民企清单:
1992年,1971年出生的鲁伟鼎担任浙江万向集团副总裁,1994年接替父亲鲁冠球任总裁。5年后鲁伟鼎赴美国读书,回国后任万向集团CEO,成为万向集团的“少掌门”;
1994年,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的茅忠群放弃出国留学,回家“帮助”父亲茅理翔,并一手导演企业重组;
1998年,从16岁起就在父亲工厂里工作的莫林弟,时年34岁即被父亲顾云奎任命为总经理,并在两年后正式接替父亲,出任江苏永鼎集团董事长;
2000年,郭世德创办的浙江德仁集团完成股份制改造,将控股子公司整体变更为浙江德仁竹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其年仅26岁的儿子郭希彪任德仁竹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同一年,出生于1966年的周海江通过董事海选,接替父亲周耀庭担纲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红豆集团总裁;
2001年,61岁的徐文荣任命长子徐永安为浙江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并在两年后将董事长正式传位于徐永安,宣布自己退居幕后。
其他还有:浙江广厦集团楼忠福之子楼明出任集团总裁;吴协恩接替鼎鼎大名的父亲吴仁宝,就任江苏华西集团总经理;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任命年仅22岁的李兆会为集团新董事长,接替被枪杀的父亲……
“民企二代”无疑已成长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群落。经过近几年的换帅大潮,众多民企“老帅们”的影响正在逐渐淡去,“少帅们”大多已在企业中烙下自己的印迹。记者注意到,专家们也从社会对“少帅们”创业容易守业难的担忧,转向对他们重续父辈辉煌的关注。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浙大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凌说,由于没有经历过父辈创业的艰辛,许多民企二代虽然从小就拥有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但缺乏实战经验和吃苦精神。而几年的实践证明,在父辈们的支持、帮扶和鼓励下,民企二代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样稚嫩。
民营企业第一代向第二代的交接从20世纪末就已开始。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路,造就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成为今日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打拼,第一代的民企创业者逐步退居幕后,新一代年轻人开始接过接力棒,以民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为代表,掀起了中国民企“换代”的高潮。有关资料显示,在“换代”企业中,八成民企“子承父业”。
“在父辈的熏陶下,民企二代获得了对企业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经营诀窍,更具备创业的潜在意识。”专家们在调查中感受到,接过权杖的“民企少帅”们以青年人的锐气,务实地对“父辈民企”进行“扬弃”,力图寻找家族式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契合点,不断革新“企业政治”。“换代执政”的民营企业逐步回归市场本原,以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身份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步入依靠品牌与资本运营的现代企业发展阶段。
而与父辈相比,接班的“民企少帅”们更多表现出现代知识型色彩:年富力强,所受教育更为规范。实际上也是,许多接过权杖的“民企二代”们,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茅忠群毕业于上海交大电力系自动化本科专业,又于1994年获得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周海江从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当过老师,随后又到南京大学、中央党校、美国马里兰大学等高校研修深造;苏泊尔炊具公司的少帅苏显泽毕业于浙大生物系;徐永安曾留学日本;鲁伟鼎赴美国名校留学一学就是5年。
事实上,不论是否受过学校正规教育,这些“民企二代”们管企业要比父辈现代得多。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目标也更为清晰。
陈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市场竞争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民企成长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不再是计划与市场的博弈,而是全球化市场中本土化力量与国际化力量的较量。这迫使文化程度高且视野开阔的民企二代,比自己的父辈们更注重现代公司发展战略,更重视与世界接轨,并学会经营品牌与资本运作。
但民企二代的成功接班,并不能排除人们所有的疑虑。一位家族企业研究专家认为,在中国,比起第一代创业者,第二代掌门人没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更缺乏杞人忧天式的危机感,在蜜糖里泡大的“富二代”很容易养成奢侈浪费的消费习惯、盛气凌人的处事方式和目空一切的狂妄自大。相比脚踏实地的父辈,他们更需在继承父辈优良品质和传统的基础上,具备与父辈不一样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商业道德,以及视野、胸襟和气魄。
家族企业在当代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力一直为各界所关注,也是我国民营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活力源泉。有观察人士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有好的发展,民企二代的素质,实际上也关系到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关系到整个中国民企能否在市场经济改革之路上顺利、稳健地成长、发展。在享受财富的同时面对企业传承和社会道德的双重关注和压力,能否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则将是民企二代们能否走向成功的分野。(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董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