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六月二十四日电题:为表彰郑和下西洋而建的南京静海寺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位于南京下关区仪凤门外的静海寺,目前正在扩建,一个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比原来面积足足大四倍的新静海寺,将在七月一日全面对外开放时露出真容。其中郑和纪念馆、郑和纪念广场等将是南京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场所。
静海寺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敕建。赐名“静海”,取的就是“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古静海寺规模宏阔,占地三十亩,还有公产田地塘二百多亩。郑和从海外引进的花卉,植于静海寺中,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对番药、夷果部内容的修定、补充,就来源于对静海寺植物的考察。郑和还把从海外带来的精美绘画作品、水陆罗汉像陈列于静海寺。所以,早在明朝,静海寺就是一座“西洋博物馆”,为明代金陵八大寺院之一,也是郑和晚年的主要生活场所。
静海寺建成后,以其宏大规模、用材精良和不同凡响的气势,在南京八大寺院中位居榜首。此寺仿清庙宇建筑,黄墙红柱,青瓦飞檐,斗拱交错。寺内前为过殿,中为大院,后为正殿,其屋脊两端雕有一对鱼龙,巨口吞脊,修尾高翘,出檐处饰有麒麟等吉祥物。寺中还辟有一院,院内假山植梅竹,卵石铺满地,池水荡碧涟。
不知从何时起,静海寺内里起了郑和的塑像,这也佐证了该寺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之光辉业绩而建。寺内有一块御制弘仁天妃之碑,是从天妃宫移来的。此碑高六米,重二十七吨,六百零九字碑文系明成祖亲撰,行文优美,颂扬了明太祖在位时的业绩和天妃护佑郑和航海的圣德,是研究郑和航海和妈祖文化的珍贵史料。
在近六百年的时间里,静海寺先后经历了六毁五建。最近的一次浩劫是在一九三七年冬天,日军进攻南京,寺庙共四十九间房舍被毁,只剩下六间方丈室,五间念佛堂,以及临街大门上“静海律寺”四个大字。工作人员深沉地说,静海寺记载着郑和的丰功伟绩,见证了大明盛世。同时,也承载着耻辱。一八四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在英国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在静海寺签订。直到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静海寺敲响刻着“前事不忘”四个大字的“警世钟”,国耻一朝洗雪。
如今,为迎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静海寺再度扩建。新建的静海寺包括郑和广场、郑和纪念堂、潮音阁等主要建筑。建成后,新旧静海寺相连。在郑和广场上,建有左钟楼,右井亭,地面还镶嵌七块巨大的铜版雕刻,介绍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和航海图。郑和纪念堂内安放新雕塑的郑和塑像,墙壁四周是“京师起航”、“传播文明”等十块反映郑和航海史迹的大型漆画。潮音阁设计为一个多功能展厅,用来展示有关史料。
在新建的静海寺中,郑和塑像无疑是一个亮点:郑和在阳光下微眯双眼,披风被海风吹起,手里拿着一卷航海图,那是他出海远航的成果结晶。塑像作者、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称,他定格的是郑和成功返航,站在船头,远眺祖国海岸线的一瞬间。他塑造的郑和,内敛而又昂扬,自信而又豪迈,凝重而又飘逸,展现的是一个伟大航海家和爱国者的风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