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京六月二十二日电题:明代南京城兴建十六座大酒楼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来中国的使者“相望于道”,络绎不绝。江苏省郑和研究会顾问马光汝等专家学者考证,自洪武二年二月至正统十四年八月的八十年中,亚非国家对华使节的派遣共有六百九十四次之多。尤其是在明初的五个朝代中以永乐朝来使最为频繁,在永乐时期的二十一年中,来使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来使十五次。
马光汝介绍说,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亚非诸国频繁派来中国的使节,无论人数多少,也无论有无贡物,都能得到明朝政府隆重优厚的接待,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就在这个时期,南京城里的驿馆、会馆、饭店、酒楼业蓬勃兴起,时至今日,仍对南京的餐饮旅馆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使外国使者有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明朝政府在南京专门设立有金碧辉煌、豪华舒适的会同馆(招待使臣一级)和乌蛮驿(招待使臣的随从人员)作为下榻之地。为来往使者提供饮食起居。按照来使的人数和官阶的高低,拟好菜谱,交光禄寺办理。除一日三餐按例送酒、肉、果品、茶、面等食物外,还在会同馆设宴款待,由礼部安排开宴日期,奏请大臣一员陪宴,每年“元旦”、“郊祀”、“圣寿”、“冬至”四大节令,总要邀请他们前来参加盛大宴会。
洪武时期,南京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上兴建了十六座大酒楼,即:清江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南市楼、北市楼、轻烟楼、翠柳楼、梅妍楼、澹粉楼、讴歌楼、鼓腹楼、来宾楼、重译楼、叫佛楼,作为外国来宾和国内人士公共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其中来宾、重译二楼是专门招待外国使节的。到了永乐时期,南京十六楼更是海外宾客满堂,生意十分兴隆。
据记载,当时南京十六楼都是高基重檐、宽敞华丽,有著名书法家题写名匾,文人学士题咏律诗,以壮观瞻。永乐时期,随郑和船队而来的各国贵宾云集南京,所以这些酒楼更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明人李公泰、陈敬宗二人有诗赞道:“干羽三苗格,车书万里同,圣朝多雨露,樽俎日相从。”“宝炬通宵彻,鸾笙协气和,臣民涵圣泽,齐唱太平歌。”除此之外,还有来宾桥、重译桥等,以纪念外国使节的来临。
马光汝称,在明朝政府真诚热情而又十分礼貌的接待下,外国使节虽然置身异域,却在南京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温暖,从而对中国产生爱慕和敬仰之情,回国以后,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本国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