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河子六月二十一日电 题:没有兵营的兵团开垦西北城市之花
——探访中国最后的生产建设兵团
中新社记者孙宇挺
走在今天的石河子市,人们已经无法将这个城市和其他普通城市相区别,但也很难把这个城市和兵团两字相提并论。尽管,现在石河子市的市长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师长,农八师的政委就是这个城市的市委书记。这个城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命运紧密相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也是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兵团。
但在这个兵团的重镇石河子,已经看不见兵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随处可见的茵茵绿地,纵横交错街道上的车来车往,以及四处林立的商业区和新楼盘。
一九四九年,新疆和平解放,但当时近二十万大军面临缺粮危机。一九五二年,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这些部队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了生产建设的“武器”。一九五四年十月,这支生产部队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沿用了部队的番号,开始了屯垦戍边的使命。
石河子见证了这一历史的变迁。据原石河子市城建局局长邵得时介绍,当时的石河子地区土地平整,幅员辽阔,有将近一千万亩的荒地可以开垦,而且附近还有三条河流,从整体而言这个地方非常符合生产的需要。于是,王震将军等最后选定了石河子作为生产部队司令部的基地,起先设计为能容纳两万人口的小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九五五年,最终将之设计成为一个可容纳四十万人口、占地六十五平方公里、农工商一体的中等城市。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来自湖南、山东的女兵到新疆参军入伍,大批内地知识青年到新疆支边,一些军人复员、转业来到了新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兵团的一员,并在这里生根繁衍。
虽然经历过文革的破坏、撤销和后来的恢复,整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总人数还是由成立之初的不到二十万人,发展到了今天的二百五十多万之众。而石河子市的人口也从当年的不到两万人,发展到目前的三十多万。
如今,一位从石河子市考到上海某大学的第三代兵团人向别人自我介绍时,只会介绍自己是石河子人。即使是石河子市年轻的兵团人,和当初在这里开垦荒地的兵团人也已经完全不同。
兵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结构不断复杂,最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农工商联合体,“兵团人”从第一代的农垦人,衍生为一座城市的主人,现在石河子年轻人更加愿意这样向别人介绍石河子:石河子市是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联合国授予的“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
这当然得归功于当年的规划者们,据邵得时介绍,石河子市规划初期,就规划城市百分之四十为绿地,城市的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有一百七十五米宽的隔离林带……
石河子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年来开得最大的城市之花,但这样的“花朵”决不仅此一株。
去年,经国务院批准,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三个城市同时挂牌成立,它们分设于兵团的农一师、农三师和农六师,奎屯、北屯等新城以及百余座以团场驻地为中心的小城镇正在兴起,兵团的“城市之花”正在遍疆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