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是什么样的政治大气候与土壤,促使小泉内阁在对待历史问题与近邻关系问题上采取蛮干到底,不再把战后日本外交最大的顾虑(担心成为“世界孤儿”或“亚洲孤儿”)放在眼里的呢?
日本当权者对今日国内外的形势与日本的定位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对近年来日本国内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年多来官方与主流媒体的舆论诱导及其造势作深一层的分析。
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世界广大爱好和平的人士来说,今年是反法西斯与抗日战争胜利的60周年,但反映在日本的保守政坛与鹰派论坛的言行中,可以发现它们更趋向于将今年定位为“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
从去年初开始,日本的媒体就在掀起一股“日俄战争100年”的热潮,从报刊的大量刊载到有关研讨会的召开;从电视历史专题的开讲,到对当时指挥日俄战争的日本“功臣”与“元帅”之“智”、“勇”的歌颂……。
至于大型书店的新书专柜,更增添了不少有关日俄战争的书刊。主要内容则着重于“东洋小国”的日本为求“维持自主独立”,如何击溃军事大国的俄罗斯,及“黄种人”的日本人怎样在100年前打败比它军力超过10倍以上的“白种人”的俄国人。
其中有些旨在鼓吹“大国意识”士气的书刊甚至叫嚷要重创100年前的“奇迹”,因为,今日的日本正面对着一个比它强大10倍(指人口与综合国力?)的中国的崛起。
不过,平心而论,也许是出自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考虑,今年以来日本主流传媒并未像去年一般大张旗鼓,渲染“日俄战争”。尽管如此,对于某些保守人士来说,其内心的定位并未改变。
自民党的一名高级官员就公开表示,“今年是平成17年、西历2005年、(日本)皇纪2665年,也是自民党建党50周年、大东亚战争战败60周年等等,有着各种各层意义的一年。但是,不能忘记的是,今年是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
重头戏是修宪论争
与“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齐名,同样被保守人士列为本年度重头戏的是,今年是历经5年的日本国会宪法调查会报告书出笼与总结的一年。
在日本保守派人士心目中,战后宪法颁布以来最令他们苦恼,也是最为艰巨的工作,莫过于如何解开加在其身上的“和平宪法”的枷锁。
长期以来,在广大日本人民反战、恐战、厌战的大气候中,“修宪”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别说是修宪,哪怕是探讨有关宪法修改的“论宪”也被视为禁区。公元2000年,在日本国内政坛“总保守化”的背景下,日本国会总算突破这禁区,顺利成立了“宪法调查会”,而这“调查会”的报告书已于今年4月完成。
对于保守人士来说,所谓“论宪”或成立“宪法调查会”,无非是要为修宪做好舆论的准备工作,而所谓修宪的中心内容,说穿了,就是要取消禁止日本拥有军力,及以此作为解决国际纠纷手段的宪法前文及“第9条”。
只要能将有关前文及条文的内涵“空洞化”,对他们来说就犹如放下了心上的一块大石头。因为,如果这修宪的“千秋大业”能完成,今后日本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派兵海外,日本自卫队也可以从此结束其遮遮掩掩、名不正言不顺的“私生子”时代。
了解了日本保守派把修宪视为首要任务,及其将今年定位为“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的心态,人们再回头看看日本一年来虚虚实实的“争常”造势,及其对邻国“咄咄逼人”的不寻常姿态,就不会感到特别惊奇。
声东击西相互呼应
认真分析,日本当局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楚“争常”原本就没戏,最大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口口声声,表示“只支持日本一国”的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态度最为消极。
在美国力图“维持现状”的情况下,白宫主人对东京的“卿卿我我,情有独钟”,究竟有几分真情,小泉当然心知肚明,感受最深。
小泉及其智囊们之所以明知白宫假情假意,而仍然逢场作戏,声称有美国做后盾,不外是想顺水推行,狐假虎威,从而壮大其大势所趋之造势。
对于东京来说,如果这种舆论造势侥幸成功,日本阴差阳错顺利“入常”,当然可以举国欢庆一番。但即使失败(预料中事),也已达到声东击西,转移国内外对其修宪派兵议论之视线,及进一步刺激日本国民“大国意识”的目的。
在主流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与评论日本“争常”及国外反对日本“入常”的声浪中,相对而言,敏感的“修宪”话题并没有引起各方相应的关注。不仅如此,“争常”论争及由此而衍生的国内外强烈反应,还有助当局诱导国民支持其修宪主张,有利保守人士意图推行“富国强兵”的大国路线。
从这角度来看,“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篡改事件与“争常”造势等,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直接相关;但仔细分析,其实都离不开修宪的近期目标与鼓吹“大国意识”士气的主线。彼此实际上是在相互呼应的。
明乎此,在没有实质意义的“争常”拉票活动(当然也要全力以赴),与旨在鼓吹大国意识、协助落实“修宪”千秋大业的强硬外交的两者之间,小泉及其助手选择后者,显然并非一时之逞强,而是有其深思熟虑的如意算盘。
密切注视邻国“忍耐底线”的自民党元老与“稳重派”,虽然有时也为小泉的惊险表演捏一把汗或发出喝倒彩声,认为已经走过头,但却迟迟未采取有效行动进行干预,其道理也在于此。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文/卓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