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招商银行与中兴通讯联手发行的国内首张公务卡在上海问世了。公务卡是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差旅及其他公务消费管理需要而设计的,只能专卡专用,持卡者不得用于私人用途。
一些学者、官员认为,推广公务卡能遏制腐败。现行的“现金支付,先开支后报账”公务消费制度,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公务卡取代现金结算后,包括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均将以公务卡支付。这样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加强了对公务消费的监控,封堵了以往漏洞。(6月20日《新闻晨报》)
虽然如此,笔者还是要说这与遏制腐败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公务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了。
从技术层面讲,公务卡让人们对它的反腐功能心驰神往的原因在于,公务卡账户与企业账户相连接,企业可以对公务人员的消费情况进行及时全程的监控,封堵了现金结算的漏洞,增加了公务消费的透明度。但是,这其中有一个技术环节必须提出来,对公务人员的监控是由管理层来完成的,但是如果公务卡的使用者是管理层人员,又该由谁来对公务卡进行监控呢?管理层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经济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其危害性远大于普通公务人员,“防小鬼不防阎王”的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更别说用一张银行卡来反腐败了。
就在6月19日,新华社刊发评论抨击“领导所说就是规则”的潜规则,指出银行界震惊全国的腐败案接二连三被曝光,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些行长一手遮天,放贷完全由行长一人说了算。这种潜规则揭示的其实也是许多腐败案件暴露出来的通病:对领导的监管不利,甚至完全处在失控的状态,焉能不出大事?公务卡的出现似乎在提示人们对领导干部的监管也可以考虑走“技术防腐”之路,比如发明一种领导卡,让领导的每一笔开支完全透明化,但是我们不能不考虑,这种防腐之策在现实中有多大的可行性呢?
靠技术的创新解决腐败问题,始终是权宜之计,始终是隔靴搔痒,难得要领。只要腐败的受益者是某个具体的人,只要利欲熏心者权力失控,只要体制漏洞不堵,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反腐问题。
另外,还需要指出,公务卡只是银行推出的带有赢利目的的金融产品,属企业行为,把公务卡作为遏制腐败的利器来推出,难免有炒作之嫌。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