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片|图片库|图片网
时 尚 |汽 车|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股市回眸:政策与市的纠缠

2005年06月20日 11:41

  

2001:打开潘多拉魔盒

  2001年初,股市没出现什么社论,却以学者“掐架”的方式拉开调整序幕。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中国股市究竟向何处去?

  在这背后,人们发现,管理层对股市的态度开始微妙转变,挤泡沫成为主基调。可以佐证的是,年初朱基在一次内部会上强调,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上。“这意味着股市监管再次进入了风险管理阶段。”大通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刘嘉伟对本刊说。

  政策转向同时,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说法也开始在股市上流传起来。当时,社保基金入不敷出,由于财政困难,需要减持国有股为社保基金“输血”。

  6月14日,媒体刊登国务院《坚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份文件是在财政部主导下产生的,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国有股减持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对证券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

  项的这句话仍令北京大户张新兰(化名)记忆犹新,她当时还坐在阜成门某交易所的大户室里,原本希望借利好买进,但很快就损失了几十万。她回忆,后来股民们认识到,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而按照新股发行价格减持是杀富济贫。“我们用市价买的股票,怎么能跟那些最初按照资产规模划定的非流通股一样呢?这简直是大规模的圈钱。”张说。这的确是当年减持的硬伤,按市价减持遭到了股民们的强烈不满,被认为是“与民争利”,并从此激化了流通股和不流通股之间的矛盾。

  随后,大盘飘绿。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很快,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股市的神经越绷越紧。下午3时,周小川像唐·吉诃德一般拎长枪跨瘦马直奔国务院。晚7时周回府。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王安说。

  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政府犯了一个大错,操之过急且缺乏慎重。”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年当时评价说。他的理由是,此时叫停减持,无异把股市下跌的所有罪过都归之于国有股减持,而真实的原因并非如此。后来据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李幛分析,大小有21个原因导致了当年股市暴跌,其中包括:1999年政策利好释放完毕,央行规范资金,银广厦等庄股内幕彻底曝光,当年股市整顿等等。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许小年拿出K线图,其中显示在减持公布的6月14日,沪指创下此前11年来新高2245点(也是迄今为止的最高),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提到那次叫停国有股减持,许至今唏嘘不已。现在看来,许的说法有一点没错:此后股权割裂成为中国股市的“原罪”。后来“海归派”官员又陆续推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在强力推行中,又在股权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最后,股民们似乎找到了罪魁祸首,即股权分置。

  2001年中国股市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当年打错了国有股减持的算盘后,问题纷至沓来,而“股权分置也逐渐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装。”财经评论人水皮对本刊说,似乎解决了股权分置,实现了全流通,破除了“原罪”,中国股市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之后,证监会全国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最终收到4000多个方案,形成了“全流通”大讨论。

  

2005年:试错式“全流通”

  从2001年到2005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此前的“国九条”也不敌颓势,温总理讲话也被视为利空。“政策市几乎被彻底透支。”王连洲说。

  在乱象纷呈的股市中,被套股民比比皆是。“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呼声成为交响。股民们只有一个愿望:大市能够看涨,股指能够上升。然而,不断膨胀的融资需求同有限的股市承载之间的矛盾接踵而来。2001年后中国股市开始过度扩容,尽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资额却达到了近15年来融资额的40%左右。水越来越浅,航母却还会越来越多。

  上市企业仍旧千方百计“圈钱”,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从整体上市到分拆上市,从信誓旦旦到原形毕露,从欠债不还到以股抵债……而好的企业却又纷纷海外上市。

  可以说,股市的种种根本性问题如市场管理体制、上市公司治理等仍然没有得到扭转。在管理体制方面,尽管审批制改为核准制,“但这不过是把猫叫做咪。”原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对本刊说。

  与此同时,部分专家学者不断地呼吁尽快实现“全流通”。一些股民意见领袖如张卫星等人成为激进的全流通倡导者,他们的声音数度在近年中形成高潮。有意味的是,2005年愚人节,市场流传30年不搞全流通,股指大涨。“全流通”对股民而言仍是一场噩梦。

  同样都是“全流通”,为什么在学者和股民眼中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纷纷扰扰之后,市场观察者们发现:股民担心的是“变相扩容”的市场行为,而部分专家学者坚持的则是“纯洁”的理论推导。

  那么,按照他们的思路“全流通”,能解决当前股市的问题吗?“这几乎不可能,诸如中国股市的管理体制问题、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以及操纵股价的问题都不会因为‘全流通’而解决。”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李幛说。

  但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最终使部分专家学者和股民意见领袖形成一种浓厚的“全流通情结”,全流通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在2005年,谁要是回避“全流通”,谁就会被骂得狗血喷头。这种情形被水皮形象地描述为,“全流通是这个市场给(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下的一个套,他说不,不行,大讨论的民粹情绪已经起来,说不等于回避现实,学鸵鸟;说行,也不行,他没有这么大权力,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方方面面还没有所谓的‘共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于今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5月9日,证监会迅速圈定了4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程序。当日市场反应却南辕北辙,上证指数重挫28点收于1130.84点,再创6年新低。

  原来激进的全流通主张者如韩志国、张卫星等却表示:试点方案不利于流通股股东,同国资委讨价还价也是太难。“市场对方向迷茫,封死向上的空间,向下的空间全面打开。”

  学者们陷入进退两难,“你要全流通,正在实现,你要扩股或者缩股,也能实现,但就是比例跟你想得不一样,你还要怎么样?”一位资深投资者对本刊说。他记得试点方案出来后,张卫星曾跟他通话抱怨,决策过程根本就不是一个“纯洁”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

  随后,6月6日,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这天股指跌破千点。随后几天,证监会各种利好齐发,管理层苦口婆心要各路诸侯“勤王”。6月8日,股票市场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沪深两市共有120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317亿元。这被认为是“虚弱的井喷”。

  在打破了“全流通”的迷信后,人们开始把证券市场改革焦距重新调整到从市场制度到交易文化、从正向激励到透明度等一系列实质性变化上。“市场发展需要的并非短期物质刺激,而是长期发展的基本制度建设。”尽管这是一句老生常谈,但这可能是2005年改革留下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王晨波)

 
编辑:姚笛】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