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父亲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到“父亲”二字,人们便会想到朱自清先生《背影》里的经典文字……
父亲节,我们在“补课”
这几天从新闻报道上看,很多青年人都涌向商场给自己的父亲准备节日礼物,从剃须刀、领带、衬衫甚至到男士化妆品,他们几乎一致的说法是:老爸很辛苦,要借机会谢谢他。
虽然和已经深入人心的“母亲节”相比,“父亲节”在热烈程度、花样性以及目前的社会关注度上都颇有不及,甚至喜欢炒作的商家都不太热衷,但毕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在这一天抱着玫瑰、带着礼物走到父亲跟前,把一种压抑到忽略的情感湿润地倾诉——爸爸,我爱你!
有学者指出,大部分中国人对父亲的感情,都经历了抛物线一样的过程。小时候的父亲是我们的偶像,长大了些,发现他并不完美,再长大些,才开始理解父亲,当父爱这条线突然断了时,我们才发现父亲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对父亲的爱,需要用一辈子去感悟,我们更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把表达对父亲的爱这一“课”补一补。
做父亲的该如何面对
追溯“父亲节”的起源,人们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父亲。父亲节是由美国的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俭省日子。多德长大以后,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
“但是,现在许多父亲应该说还不是很称职的,比如有太过于娇纵孩子的,也有用棍棒打骂孩子的,有些父亲甚至在孩子成长时自己走向了犯罪。”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指出,“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父亲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如何当好一个‘好父亲’不仅仅是父亲们要研究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话题。”
我们精神家园的缺憾
如今在古老的中国,对于“父亲节”,有积极参与的,更有很多反对声音,人们认为“洋节日”太泛滥会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
但抛开争论,单纯地就一个节日的本身意义来说,父亲节等“洋节日”之所以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风气日渐,实际上是反衬出当前我们精神家园的缺憾。
重庆籍全国政协委员陈万志曾指出,西方的一些节日虽有其宗教内涵,但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加入到传统节日中去,并赋予新的涵义,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新节日”。“其实,很多洋节日最大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感恩,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最起码,父亲节可以让中国的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同时还可以让成年人互相体谅,人际关系更和谐。”辛鸣说。(据新华网报道作者:邬焕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