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六月十六日电(作者 刘呈军)在二十世纪初,甘肃有两件震惊世界的发现——敦煌藏经和西北汉简,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作为一个简牍大省,甘肃在中国简牍学的研究方面却显得颇为冷寂。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德芳先生告诉记者,自上世纪初到目前为止,甘肃先后出土的汉简就达六万多枚,占中国整个出土汉简七万三千多枚的百分之八十二,因此,说甘肃是汉简的泱泱大省可谓名副其实。
张德芳说,这些汉简以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二千多年前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民俗、交通、文字书法和科学技术上的真实面貌,生动翔实地再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其文化、历史和学术价值,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
由甘肃简牍的发现而兴起的中国简牍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该省作为中国简牍学的发轫地,近十多年来,对简牍学的研究却显得冷冷清清,无论是有关部门对汉简的重视程度,还是现有的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工作条件和技术手段,都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据张德芳介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甘肃一批研究简牍学的老专家相继退休或去世,而中青年专家又后继乏人,现在专门从事汉简研究的人员已寥寥无几,既没有应有的阵容,也无法形成力量上的优势,同十多年前相比,研究力量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日趋萎缩,整体学术影响日趋消沉。
张德芳认为,若要使甘肃简牍得到有效保护、整理、深入研究、充分展示和合理利用,及时筹建一个集收藏、保护、研究、宣传展示和资料信息为一体的“甘肃简牍研究中心”,已显得十分必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