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二日电 题:“巴士”里的大龄未婚男女:下站你下车吗?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今年二十九岁的馨怡(化名)在外企上班,最近她添了一件堵心的事:妈妈开始在公园里给她介绍对象了。“一回比一回着急,你说我都不急她急什么啊!”她不禁抱怨。
父母齐聚公园为儿女相亲,已经成为京城“一景”:每周二、周六在紫竹院公园,每周四、周日在中山公园,都能看到几百号父母济济一堂的场面,据说到了周末这个数字能飙升到两千左右。随机介绍基本情况,例如年龄、工作、月薪等,双方基本满意后互留联系方式,剩下的就是儿女之间的相亲了……
赵阿姨以前是去颐和园和香山锻炼的,自打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之后,就再没一天闲着了。“去那些地方有什么劲儿啊,只能锻炼不能拉红线,白耽误工夫的。”奔三的女儿馨怡仍待字闺中,已成为赵阿姨心头大患。
但馨怡坦白地表示了对这种方式的反感,“感觉像卖儿卖女似的”,她说。
仅根据一九九0年人口调查结果,北京、上海有百万以上适龄青年未婚,南京未婚大龄青年人数达四十万。十五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有多少谁也不知道,但翻番地增长却是不争的共识。
据“大龄白领择偶难”专项调查显示,七大因素制约中国大龄白领青年择偶:选择面太窄、工作太忙、对对方要求较高、对未来婚姻感到恐惧、重视学业事业忽略生活舒适浪漫、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异性交往以及社会环境等。馨怡也认为,她的生活和交际圈过小,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而且单位的男女比例失调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正在全面步入“迟婚年代”。黑龙江婚姻家庭研究所所长郭砾介绍,“现在中国大、中城市平均初婚年龄已经到二十八岁,甚至二十九岁,比解放初期推迟了近十年。”
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在其著作《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一书中指出,“上海、北京、广州等思想文化活跃、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单身者的数量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年轻人,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对由爱情到婚姻的传统生活方式表示不屑,他们之间的聚合,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都市白领为中坚的单身者群体。”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大龄未婚已经由一种社会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就是这一过程的缩影,甚至有英国学者认为:单身已经成为欧美人一种不是婚姻的“婚姻”模式。而我们看到,这种状况在中国大城市中有蔓延的趋势。风靡欧美的美国电视剧《欲望城市》和《六人行》折射了这种社会现象,它们在中国同样能取得共鸣,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剧情并会心微笑。
有这样一个妙喻:“大龄未婚男女像是坐巴士坐过了站。有时是因为巴士上的座位太舒适了,简直不愿下车;有时是因为不认识自己该下的站台。终身不结婚的男女呢?他们是巴士司机。”看来,下与不下,还真是个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