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忻州(山西)六月七日电 题:老少共缅白求恩
中新社记者邓敏刘惠来
“你们和我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没有任何种族、肤色、语言、国界能把我们分开……”
一九三八年的九月十五日,佛教圣地五台山下的一个小镇上,一位五十多岁的加拿大医生为庆祝刚刚成立的抗日模范医院,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讲。他就是救治过无数中国抗日英雄的国际友人白求恩。
半个世纪过去了,记者重新来到五台山下,青山依旧,斯人却已远行。
在五台山松岩口的“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里,记者看到了白求恩曾经演讲的典礼台,台上默默地静立着他的半身塑像,依然凝视着自己战斗过的地方。
一九三八年一月,白求恩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援华医疗队,带着大量医疗器材来到中国。“五一”劳动节刚过,白求恩一行便乘坐一辆装满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汽车离开延安,奔赴抗日前线。
“他是六月份来的,骑着高头大马,就住在我们村里。那时候他身体很好,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仍显得很英俊。”七十八岁的裴贵清老人带着微笑回忆着初见白求恩的情景。
“白求恩模范病室”落成时,裴贵清还只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排着队在典礼台下似懂非懂地聆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讲演。
“模范病室是由一间龙王庙改成的。后来日本人来了,把这个院子几乎全烧光了,只剩下大门和院里的一棵松树。现在这些都是一九五二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白求恩又重建的。”
在后人仿制的手术室里,裴贵清指着手术台对记者道:“白求恩就是在这上面动手术的。有的时候我们用唾沫把窗户纸捅破,偷偷地从小孔里看他做手术。”手术台旁陈列着白求恩用过的手术刀等器械。
“当时村子里住了五百二十多个伤员,重病人就住到这个小庙里。白求恩仅将军就治好了三位,这都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亲口告诉我的。”一提起白求恩,裴贵清老人似乎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模范病室的小院里,残留着一棵参天老松树,树根处被焚烧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抚摸着树干,裴贵清对参观者讲了不少掌故。
老人指着两根纠缠在一起的树杈说道:“那本来是两个分开的树枝,白求恩大夫来了之后,有一个小树枝竟然跟另一个树枝长到一块去了,形成了‘连理枝’。这不正喻意着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吗?”
提起白求恩的去世,裴贵清老人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多好的一个人啊,不到一年多就去世了。”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凌晨,白求恩因伤口感染不幸在河北唐县逝世。临逝前,他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的遗言:“请转告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人民,告诉他们我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
“白求恩模范病室”东边的松岩口中学里,孩子们在操场上无拘无束地玩耍,但问起白求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他是一名伟大的外国医生,他是为了世界和平来到中国的”,有的孩子甚至给记者背诵起毛泽东的名篇《纪念白求恩》。